一、关于书画经营现状的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书画经营逐步发展,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了,在这二十多年中,经历了两次高潮。第一次是在九十年代中期,当时的情况是只听名人不知真假,许多收藏者购进的作品相当一部分是假货,结果使市场淡了好几年。相当一批画廊陷入困境。2003年起进入第二个高潮,这段时间的特点是:只听艺术头衔,不顾绘画质量。名画家一出场就能买画。造成书画界官员争官争名、虚设头衔,走穴成风,我看了一些官员这段时间出手的作品,大部分比假画更可怜,可以说是废纸一堆。目前的情况是,市场好的画家难代理,市场差的挤满门,相当一部分作品是靠关系成交,并非市场经济。当前相当一些画廊缺少鉴赏知识,经营没有策略性、方向性及产业化投资目标,不仅小打小闹,而且缺少正确心态。
二、产业化、投资化、馆藏化才能使画廊越做越大。
中国要不要推行画廊代理制,答案是肯定的。只有实行代理制,画家才能安心画画,画廊才有稳定的资源。在代理制的基础上,画廊还必须走产业化、投资化、馆藏化的路子。否则,不会有大的起色。
1、建立自己的鉴定机构。
目前的书画鉴定很乱,几乎没有权威性。在权力及金钱面前,好多权威也失去了公正和公道。我建议协会创办鉴定委员会,建立健全自身的鉴定队伍,自己为自己服务,也服务社会。这样画廊之间的交流就更放心,出现真假问题由协会鉴委会解决,这一点很重要。
2、要健全书画批评,培养理论队伍。
目前,一些书画批评很不负责任,文章按字收钱,收了钱便信口开河。一些批评家故弄玄虚,玩文字游戏。因此,大画廊应建立批评队伍,敢说公道话,说得好自然有人听。创办杂志或报纸,尽力正风,给艺术家们开创一个“环保”的园地,使艺术在这块园地里播种、耕耘、收获。
3、画廊要舍得投资。
过去的艺术投资企业老板居多,他们中许多人不是很懂,目的只是送人或投机取利,所以一得利就盲目投资,失利就马上放弃,造成市场价格不稳,泡沫炒作现象严重,这是行业虚火,不是正常的行情。投资艺术要懂得艺术自身价值和艺术商品价值,进行理性投资,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经营中,要多用精力去发现人才,培养艺术家和艺术大师,张仃老师说过,大师在民间。好马也要有伯乐。台湾画坛大师沈耀初先生,一个人生活在台湾,寄居农村,清苦生活几十年,只管画画。有一位画廊老板有慧眼,经常到农村关心、照顾他,来往几十年,收藏了他很多画,直到沈老晚年,在台北为他举办个人画展,一举轰动,成为与张大千齐名的台湾十大画家之一,画价直攀。老板的藏画也一举价值连城。所以做画廊的要有伯乐慧眼,要敢投资,敢培养,才能得到收获。画廊的主要任务是选准画家、培养画家及搞活画家作品。画廊和画家,双方要必须有胸怀,把创作和市场当成一件事业来做。现在许多画家与画廊急功近利,办事先谈钱。以前的作品画家不认帐,画廊想办法骗取画家作品等,所以好多画家与画廊最后不欢而散,这是不正常的现象。
4、画廊要向馆藏或美术馆模式发展。
画廊有义务对代理的画家作品进行积累、整理、收藏和宣传。书画经营家应该是最好的收藏家和鉴定家,引导更多的收藏者走向正轨。没有馆藏的画廊不会成功的。因为馆藏是一种凝聚力,没有凝聚力就没有未来。
5、学会区分画家和定位画家。
艺术家虽然满天多,但只要静下来,把它们分成几类,再从几类去分几个等级,就很明确了,也很容易定位。不要去关注谁要当主席,谁获大奖,重要的是去关注画家的“潜质”。“潜质”不大的画家就是捧起来,也会掉下来。我把画家分为三类:一是把艺术当饭碗的。目的是为吃饭而画画,人很累,画品多甜俗,经常重复自己的作品,这一类作品只能商品流通,艺术价值不高。二是把艺术当事业的,即艺术教育家、理论家及在美术事业上有贡献的画家。这类画家修养好、博大胸怀,大部分作品都好,格调高,思想性强,有个性,艺术自身价值高,商业流通少,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三是把艺术当信仰的,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画家以淡泊的心情作画,有很大的艺术抱负,这类画家现在很少。作品境界高、品位高、 个性强,有味道,可读性强。这些人大多是晚成的大师。比如现代的黄宾虹、黄秋园及石壶等大师。现实中的画家是按国家、地区、县市的头衔区分的。我是以艺术的内质分的。画家与画廊合作和发展,就要求画家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这才叫明智。画家对自己的作品要有恰如其分的价格,准确了就一定有市场。画廊应把画家看成自家园里的秧苗,老板如同园丁。应多关心培养、宣传推介,耕耘和收获是成正比的,能做到这一点,我相信这个园地一定会很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