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二:圆方互容,体现传统文化主体精神
古人以为天圆地方,亦以圆方作天地的代称。圆,是中国道家的通变、趋时的学问;方,是中国儒家人格修养的思想境界。“智欲其圆道,行欲其方正”。该设计方案圆方互容,既呼应古人天圆地方的认识,又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充分运用刚与柔的结合,表达建筑雕塑感与韵律感的统一与呼应。(来源:齐鲁晚报)
近日,备受关注的山东省博物馆新馆建筑4个设计方案正式向全社会公示,开始广泛征求意见。这就意味着,已经陪伴着济南人走过15个春夏秋冬的“老省博”已经准备退出历史舞台。昨日,当记者赶到位于千佛山北麓的省博时,庄严的省博大院内十分寂静。当跟着它一路走来的馆长鲁文生出现在记者面前时,这个魁梧的山东大汉也不禁感慨万分:“一个博物馆具有收藏、研究、展示三大功能,它不仅保存着人类的文化遗产,也向世界各地的人民展示着不同的文化风采。”伴随着鲁馆长的讲述,我们一起感受了省博留给济南的辉煌记忆,也了解到如今它尴尬的生存状态。
原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之一
省博物馆已走过百年历史
在济南老一辈人的记忆中,如今位于千佛山北麓(济南市经十一路14号)的省博还是个“年轻”的建筑,而广智院与上新街的世界红万字会济南母院旧址则是省博的前身。的确,作为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之一,山东省博物馆已经悄悄走过了百年的历史。当时的馆址分为东西两院,东院位于济南市广智院街广智院旧址,是在1904年由英国浸礼教会牧师怀恩光创建;西院则位于济南市上新街世界红万字会济南母院旧址,是1942年建成的道、佛、儒、基督、伊斯兰五教合一的宗教团体驻地。1954年8月,山东省博物馆正式命名成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省博成立后,将济南广智院旧址辟为自然陈列室,世界红万字会济南母院旧址辟为历史陈列室。
一个国家的历史文物清单可以罗列出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而一个城市的博物馆则承载着这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在1954年至1980年期间,省博作为山东唯一的省级文博机构,承担起了山东境内地上、地下文物的保护工作,开展了大量田野调查,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先后发掘了泰安大汶口、邹城野店、潍坊姚官庄、日照东海峪、滕州岗上、茌平尚庄、蓬莱紫荆山、济南大辛庄、青州苏埠屯、沂源千人洞等重要遗址,保护清理了曲阜九龙山、邹城朱檀墓、临淄郎家庄、临沂金雀山、临沂银雀山、莒南大店、沂南北寨、安丘董家庄等一批大型墓葬,收藏了大量珍贵出土文物,使馆藏文物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也为日后省博的发展积累了蔚为大观的精品。
20多万件“宝贝”
记录了齐鲁文化的熠熠风采
1991年8月,位于千佛山北麓的省博动工兴建,1992年10月,被如今的广大市民熟悉的省博馆址正式落成开放。这里是富有山东地方特色的,包含着历史、自然、艺术等多门类的新型省级博物馆,这里也是全省文物的收藏中心,拥有各类“宝贝”20余万件,约占全省藏品的三分之一,其中尤以陶瓷器、青铜器、甲骨文、陶文、封泥、玺印、简牍、汉画像石、书画、善本书等更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宝贝”从一个侧面展现了齐鲁文化的熠熠风采。
鲁馆长告诉记者,截至2005年底,全国10万余件馆藏一级文物已全部在国家文物局建档备案,而在今年的2月21日,《全国馆藏一级文物总目录(二○○五)》也编制完成。这10万余件(套)国家一级文物,现保存在全国1300多个收藏单位中,故宫博物院以拥有8273件(套)国家一级文物高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国家博物馆,而咱们的山东省博物馆共拥有国家一级文物1380件(套),在全国文物收藏单位中紧随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之后而名列前茅。
山东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地上、地下都有着许多珍贵文物,文物精品展厅“齐鲁瑰宝”以陶器、瓷器、玉器、工艺品和青铜器五个部分,向人们展示了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清王朝,勤劳智慧的山东人民创造出的古代文化艺术杰作;山东境内保存有大量汉画佛雕、碑版墓志,品类群生、气象万千,因此“石刻艺术展”也是省博常年展出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它由汉画像石、石刻造像及大量的碑刻、墓志和造像题记组成,其中许多展品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从文字书法角度看也是上乘之作;再加上具有代表性的巨型山东龙化石骨架,拥有珍稀动物标本200余件的“珍稀动物标本展”等等,丰富的藏品、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格,省博以其特有的神秘魅力感染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观赏者。
珍贵国宝让泉城人着迷
除了厚实的馆藏“老本”的保证,一个博物馆要有生命力,要有吸引力,主办各种专题展览是最重要的手段。从2000年开始,省博开始着手举办各种各样的专题展览,“神奇的古墓——马王堆出土文物展”、“长清双乳山西汉济北王陵出土文物展”、“故宫珍宝——清代帝后御用金银器展”等专题文物展一亮相,就引起了众多市民的普遍关注。特别是省博与本报联手推出的“勿忘国耻爱我中华——圆明园国宝回归展”、“东方神韵——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文物展”、“山东省重大考古新发现成就展”以及“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大型国宝文物特展”、“故宫珍宝——清代帝后御用金银器展”等大型展览,改变了省博门前冷清的局面,万人争睹的场景使省博成为一个活跃的公益文化场所。
如今,鲁馆长说起这些展览来依然非常兴奋:“怎样显示一个博物馆的实力呢?馆藏品很重要,同时举办的专题展览或者也叫临时展览的档次,也是重要的标志之一。当年的这些展览记录了省博的辉煌,也培养了众多济南人走进博物馆,自觉去了解各种历史、文化知识的习惯。”
湿度、温度、密闭度样样不能保证
省博如今对展览尴尬地说“不”
鲁馆长告诉记者,如今制约省博发展的是两大因素,其中之一是面积狭小,空间不够,“20多万件的文物,我能拿出来展示的仅仅是一少部分,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展示,我们只能不定期地去更新。”除此之外,设计标准的落后是省博发展最大的缺憾,“我现在不敢接大型的现代专题展览,因为他们要问我,‘你馆里的湿度、温度、密闭度都能达到什么标准?’我没法回答,因为我没有这些硬件,我就没有标准,我敢接吗?”鲁馆长坦诚地说,“首都博物馆刚刚举办了印度的、墨西哥的文物展览,还特别从大英博物馆请来了埃及的专题展览。他们一个展柜就要花费10万元人民币,别小看了这个展柜,可以使各种指标达到一个恒定值,所有的‘宝贝’放在里面放心呀!我没有这些东西,因此我也不敢把这些无价的‘宝贝’请来。别说请外面的‘宝贝’了,我自己的馆藏精品也不能轻易在外展览。一幅字画在外面展览一段时间后,一收起来就掉一些纸屑,这就是外部保护条件不当造成的。你说,我还敢拿出来展览吗?”
“黑乎乎的灯光、花纹不清晰的地面、压抑的吊顶,再加上如今大热的天没有冷气,你在博物馆里面看了还不到十分钟就要出一身的汗。谁愿意再走进来呢?因此,新馆的出现是众人的希望,也是发展的必然。”鲁馆长意味深长地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