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砖博物馆、华东第一古董博物馆、柿园书法艺术馆、金石人家篆刻博物馆等在内的14家民间博物馆均集中在一平方公里的锦溪古镇区,日前已经成为锦溪古镇一个全新的亮点。
位于江苏昆山的锦溪,曾靠着“36座桥,72只窑”美丽传说和镇为泽国、四面环水、河巷交叉、古桥联袂的风景而著名。而对于锦溪未来的发展,曾有专家建议说,现在的周庄、同里已是声名显赫,锦溪虽然历史比它们悠久,但要想再打“水乡牌”已经落后一步,应该打出“博物馆”牌,寻求新的发展。为什么锦溪会集中这么多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和古镇有多少关联呢?这些民间的博物馆又是如何运作生存的呢?
藏馆灵活的机制
事实上,有着砖瓦制造传统的锦溪镇几年前已经有了一家古砖瓦博物馆。但是要打“博物馆”牌,一家博物馆显然不够,仅靠锦溪镇的文物资源也不够,于是锦溪开始面向全国征集文物。
据了解,锦溪的民间博物馆展品都来源于民间私人藏家,博物馆的管理方是锦溪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提供展馆和工作人员,每年按照藏品价值与提供藏品的藏家按比例分成。藏品也可以出售,但出售一件必须补上一件,藏品可以增加不可以减少。该公司负责人介绍说,明清家具馆于2004年进驻锦溪,第二年就分到10万元收益,2006年收益超过10万元。
这种灵活的分成机制,使得全国各地的藏家纷至沓来。苏州的薛仁生在锦溪开了一家古董馆,徐州的黄风子来这里开了古钱币馆,武汉的马昆又来办了一家“文革”藏品博物馆。目前,在这14间藏馆中,外地在锦溪落户的民间博物馆已达8家。
各色博物馆相得益彰
那些从各地征集来的古董、字画、紫砂、奇石、根雕,有的与锦溪根脉相连,有的则与锦溪没多大关系,它们被搬到了锦溪闲置的老宅旧院里,与小镇的古韵相得益彰。
中国古砖博物馆的藏品涉及瓦当、滴水、屋脊构件、建筑砖、铭文砖、祭祀砖等14大类,1700多件,跨越5000年,堪称一部砖瓦史;华东第一古董博物馆则积聚了历代水盂珍品、瓷器玉器、北魏石佛、唐代铁瓶等19大类古玩,4500余件藏品;而中国陶都紫砂博物馆则馆藏中国宜兴古今百余位大师上千件经典作品,如明代时大彬、清代陈曼生、当代顾景舟、蒋蓉、汪寅仙等作品;东俊根雕馆则是以根艺精品为主,辅以奇石、盆景、古玩,自成一体,颇具艺术韵味;华夏天文博物馆的馆内精选百余种有代表性的天文成果模型、古星图表及文献史料,勾画了我国几千年天文学发展的概貌;而明清家具馆则收藏了各类江南明清家具数百件。
“古镇本来是一种特色资源,但现在开发得千篇一律,而锦溪却有独特的味道,这么多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很值得一看。”来到这里的游客这样评价着。
古镇经济得实惠
民间博物馆不仅在旅游上吸引了众多的人气,同时也带动了古镇经济的发展。
据了解,中国古砖博物馆的馆长是一位叫龚竹钰的老先生,他的藏品不断丰富也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园林寺庙、塔台楼阁,要修复这些古建筑,需要仿古砖瓦,兴建民族特色的宾馆饭店、旅游设施,也需要仿古砖瓦,古砖瓦博物馆无疑是一座丰富的资料库。如今,锦溪生产的仿古砖瓦,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远渡重洋,运往美国纽约等地。
有业内人士指出,商业开发似乎成了古镇保护的杀手,而锦溪打“博物馆”牌的商业开发,或称为“文物招商”的行为,却为古镇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古镇保护与民间收藏,二者在此已经相得益彰。(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