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关心很多概念,比如社会角色,权力,艺术家,艺术品,观众和机制。有了这些概念,我发现观众都是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解读艺术品的,我希望给观众提供一个没有语言障碍的空间。”——顾德新
6月21日,上海沪申画廊将举办一个特殊的展览:著名中国艺术家顾德新的个展。这已经是这位艺术家在沪申画廊举办的第三个个展。像他过去的两次个展一样,这次的展览也是以展览开幕的日期“2008.6.21”命名。在中国当代艺术家中,顾德新是在“85新潮”中就崭露头角的老将,但他从不接受媒体采访,而他本人的作品,从当年的“新刻度”到后来的装置作品,始终都是舆论关注的焦点,这也令他平添了神秘的色彩。怎么理解顾德新?怎么进入艺术家在作品中构筑的奇妙世界?也许,他和沪申画廊的三度合作,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不可多得的观察角度。
与沪申画廊的三度合作
顾德新与上海沪申画廊的关系可以说是一段传奇式的故事,他在2005年与2007年,先后在这个坐落于上海标志性的街区外滩的空间做了两次个展,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装置作品著称的顾德新,每次个展都让人耳目一新,用沪申画廊艺术总监、策展人陈浩扬的话来说,一般的装置艺术家,往往把沪申画廊的当作自己的作品的展示空间,而顾德新的装置作品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是把整个沪申画廊的空间当作自己的作品加以整体的利用。
顾德新在业内有很高的评价,被普遍认为是中国观念艺术最前沿的领军人物之一。据陈浩扬介绍,他曾经是一个塑料制品厂的工人,最后自学成材成为一名艺术家。从艺术家的个人档案来看,在上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之交,中国当代艺术确立他的国际声誉的年代,他参加过中国当代艺术走向国际学术界的所有最重要的展览。陈浩扬指出,顾德新在中国当代艺术圈中有着独立的身份,因为他的充满沉思和倾注了感情的装置作品而获得声誉。作为一名艺术家的最重要的主张,他相信,观众对给予艺术品意义是处于中心地位的。用顾德新的话来说:“我关注的是我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集体的和个体的,以及人们是如何在社会中成为他们自己的。我关心很多概念,比如社会角色,权力,艺术家,艺术品,观众和机制。有了这些概念,我发现观众都是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解读艺术品的,我希望给观众提供一个没有语言障碍的空间。”
沪申画廊有着特别的空间
沪申画廊有着特别的空间结构,顾德新的作品总是别出心裁地利用这个空间结构来表达他的主旨。那么,沪申画廊的空间特别在哪里呢?那就是它的被门柱包围的中庭,以及与浦东的摩登建筑隔江相望的沿街的窗户。
在前两次展览中,沪申画廊的中庭以及沿街的窗户,都被顾德新巧妙地利用过。顾德新在沪申画廊的第一个展览“2005.3.5”,用术语式的专业语言表达,就是以极为纯粹的方式集中体现了对物质属性及属性关系的实验态度。艺术家使用了大量的苹果、香蕉作为基本材料,还有一系列关于捏肉的图片和新近的电脑作品,促使观者反思作为人类基本属性的腐烂和美感两者之间的矛盾。展览借此提出了一些人们平时很少考虑的问题:通过目睹描述自然与人造过程的关系的自然循环,我们的不朽在何种程度上受制于时间?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何种程度上依赖制度来规范它的存在?
沪申画廊变身为公共空间
在2007年的个展“2007.4.14”中,顾德新致力于改造整个画廊的空间观感:场地内油漆过的平滑地面完全被人行便道上的老式地砖覆盖着,从画廊的门口开始以25度角向上笔直延伸至临江一侧的窗台;这个600余平米铺满具有上世纪70代特色地砖的地面在观众的脚下,江对岸的楼宇图像,确切地说是天赐的光芒引导着人们走向画廊空间的尽头。展览的策展人曹维君对此作了如下的描述:在这块充满张力和悬念的地面上,分布着大大小小27个排水井,上边覆盖着铸铁或水泥制成的井盖。它们形态各异,都是在街上随处就能看到的。这有一种如同走在室外人行便道上的现场感。此时画廊已不再是展出通常意义上的艺术品的地方,顾德新把它演绎成了一条方向未知的通道。与大部分型号稍小的井盖相比,长达20余米的位于画廊北侧墙体脚下的铸铁排水沟和与之对应的在中庭大理石柱旁由水泥铸成的排水沟则令人联想到更加强烈的如同走在马路上的现场感。从窗口回望,人行道一样的地面,昏暗的灯光和十几根柱子使画廊的整个空间看起来有些象个老式火车站的候车室,只是人去楼空。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画廊中庭的空间,给改造成了一个湖蓝色的池塘,上面是艺术家撒放的密密麻麻的假苍蝇。曹维君认为,这个池塘的设置为整个空间在维度上增添了多样性,并在色彩、材料和质感上与四周的坚实强硬的地面产生了强烈对比。尤其是硅胶池表面折射出的外滩三号四楼至七楼中庭空间的景象,中庭空间的倒影这时在半透明硅胶池里则是反过来的纵深向下的效果,有如梦到地狱一般的心境。展览颠覆了观众对沪申画廊以及由此而来的对艺术空间的空间感觉。
灵感来自电脑游戏
至于这次名为“2008.6.21”展览,据陈浩扬介绍,取材于电脑游戏“模拟城市”(Sim-city)。这是一个1990年的模拟游戏,重点是建立一个虚拟城市。根据游戏规则,玩家先要指定一块地方作为商业的、工业的或住宅的产权,然后他们将被给予资金去发展一个电网和运输系统,以培育出一个可运行的城市框架。这个游戏的目的是为了连线基础设施和物资,战略性地实现一块领域的最大程度的繁荣和效率。在这个游戏的背后是确保生存的长远目标,因此,这个虚拟的城市的形成不仅仅是一个乌托邦的追求,而且是一种具有最强的资本主义逻辑的模型。
在这个装置作品中,顾德新利用镜子、三个大型建筑模型、影像和电脑打印在画廊的现实空间内制造出虚拟的城市空间。陈浩扬指出,三个大型建筑模型的安置完全改变了画廊空间的尺度,这个已经完全被中产阶级化了的文化场所现在被悬置了。通过在建筑模型上安装镜子,顾德新混合了中庭中的绿色大理石和木头柱子以作为一个被增加了的视觉元素,将观众置换到了一个间于人工的、想像的、同时也是极度物理的环境中。陈浩扬认为,他是用反讽和戏谑的方式质疑我们对发展和力量的痴迷。画廊空间的功用并不仅仅是为了提升艺术品的阅读或相反的,顾的目的是为了挑起两者之间的分裂,因此要求观众们去沉思他们内在的矛盾。否定了那种只向公众传递单一的意义的期望。
顾德新档案
1962生于北京,1987成立“触觉艺术小组”。1988停止“触觉艺术小组”活动,与陈少平、王鲁炎组建“新刻度小组”。1995解散“新刻度小组”。1989参加《中国现代艺术展》以及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大地魔术师艺术展》。1993参加先后在柏林文化中心荷兰鹿特丹艺术中心举办的《中国前卫艺术展》,以及在香港艺术中心举办的《后’89中国新艺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