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建成的海南省博物馆
省博物馆即将开馆,本报提前揭秘馆藏“宝贝”
海南博物馆镇馆之宝抢先看
近日,位于国兴大道的海南省博物馆场馆建设完工,已经进入布置展馆的阶段,有望在今年内开放。
据了解,即将开放的博物馆藏有10000多件文物,主要收藏、展示南海水下文物、矿产、文物资源和从事南海资源及历史经济的研究成果。主要分海南地方文物、民族文物和西沙出水文物三大门类,馆藏文物数量比较客观,种类也很丰富。布馆突出了海南和南海两个特色,一是从海南独特的历史考虑。比如贬官文化、海上丝绸之路、琼崖纵队等,都是独具海南特色的;二是从独特的区域特色考虑。体现在热带海岛、民族侨乡、经济特区诸多方面,重点突出了南海、热带的魅力;三是从优美的自然环境考虑。展现了海南的热带雨林、各种奇异的地貌景观和海南生态省的特色。四是从海洋大省考虑。海南海域面积广阔,古时更是热闹繁忙的“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海运历史悠久,而且水下文物很多,这些都是内地省份无可比拟的。
省博物馆藏有不少的宝贝,本报从今天开始将推出专栏,对博物馆所馆藏的部分宝贝进行揭秘,其中包括这些宝贝的历史来源、所具有的价值和蕴含的魅力,给文物爱好者提供最详尽最震撼的资料。向广大市民揭开这些宝贝背后的故事,让市民全面了解海南的历史和人文。
《明邓廷宣绘琼黎风俗图》:讲述无字黎族文化历史
最贵馆藏波波折折回家路
随着省博物馆即将落成开馆,《明邓廷宣绘琼黎风俗图》从河南几经周折回到海南。这本记录着几百年前黎族同胞建屋、编织、耕种、渔猎、婚娶、聚会、贸易等生产生活场景画册将作为省博物馆重头展品在世人面前展现。省博物馆如何获得这本珍贵画册?它的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故事?
画册展现几百年黎族风俗
翻开《明邓廷宣绘琼黎风俗图》,画册一共15页,以图、文相配的形式描绘黎族群众建屋、编织、耕种、对歌、嫁娶、聚会、渔猎、采藤、贸易、涉水、谈判等社会风俗的册页,由于黎族没有文字,所以这样以图文形式反映黎族风俗的画卷显得格外珍贵。
省博物馆征集部主任章佩岚介绍说,与《明邓廷宣绘琼黎风俗图》同类画册国内只有三本,一本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一本收于广东中山图书馆,三本画册中年代最久远,也是反映风俗情况最好的一个版本,就是现存省博物馆的这本《明邓延宣绘琼黎风俗图》。这本画册也是最早的以图文形式表现黎族社会生活的珍贵画册,经过文物部门有关专家评定,目前定级为二级文物。
对无字黎族历史研究有极高价值
《明邓廷宣绘琼黎风俗图》不但对研究黎族历史上的风俗习惯有极高的价值,而且对于黎族的原生地海南来说,更具有特殊的意义。章主任告诉记者,经过这几年,有关文物专家都一致觉得这本画册有关清代黎族的形象资料对揭示当时的黎族社会生活提供了不少启发性的资料。海南黎族的风俗习惯几百年来几乎是很好的保存下来,可以算是民族风俗的活化石,“目前,我国有很多关于黎族文化的文字记载,该画册与这些历史文字记载基本吻合。”
画册10年回家路几经曲折
然而这本画册一开始并不是在海南省博物馆进行馆藏,而是在河南新乡博物馆进行馆藏。
在《琼黎风俗图》的扉页,中缝处贴一极小的纸条,以小楷字写“赵登禹”三字。海南省博物馆馆长丘刚解释说,赵登禹为山东国民党爱国将领,此册是建国前由河南新乡博物馆首任馆长从其手中征集。10多年前,当时的海南省民委的同志得知新乡有此至宝后,与河南方面进行协商,希望能将其调拨至海南。由于对方文物部门对文物管理严格,直到2002年仍然没办法调拨回。
为了能将《明邓廷宣绘琼黎风俗图》成功调拨回海南省博物馆,2003年8月,丘刚与海南著名书画鉴定家李元茂、文物征集部主任章佩岚等专家开始向国家文物局提出请求。在申请征集费的同时,他们也开始赴河南省新乡市博物馆考察该馆珍藏的《明邓廷宣绘琼黎风俗图》手绘册页。
丘馆长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感慨万千,他告诉记者,当时向新乡市博物馆提出了征集这本画册的想法,双方仅仅是交换了意见。可就是事情出现一丝眉目时,2004年的下半年,河南省文物局下了新的文件,规定“河南文物原则上不能出省”。直到了2006年8月,当他第三次来到河南再次提出申请,事情终于出现转机。就这样,经历了3年半时间,3次赴豫,协商近10次,费了无数口舌,动用了国家文物局、两省领导同志等关系之后,省博物馆终于通过有偿调拨形式得到了画册。这也创下了省博有偿征集文物的花费之最。2007年1月下旬,新乡文化局局长同新乡市博物馆馆长亲自把画册送到了海南省博物馆。
还有一些疑团等待探索
专家认为,《明邓廷宣绘琼黎风俗图》看似是明代初年所绘,但从其绘制方法、老化程度等多方面考察,这应该是清中晚期的作品。“这本画册是否在清朝中晚期所制,那么它的原本在哪、作者是谁、在一个什么时代背景下产生等等,目前仍有一些疑团。”章主任说。据悉,这本画册将进行重新装裱,制作专门的展柜来陈列,在新馆开馆后将作为重点展品来展出,让观众能了解海南黎族历史。(来源:南国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