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学和他的“千五氏”博物馆本报记者 郭魂强 摄
收藏文物35年就为保护文物,位于榆林市区的“千五氏”博物馆面对资金、偷盗等问题,博物馆主人刘福学欲将两千件文物捐给国家。
收藏文物花了不少钱
刘福学,佳县康家港乡下焉村人。“千五氏”博物馆是2006年命名的,实际就是一个普通的二层楼房,十分简陋,收藏的东西胡乱摆放在房间,根本不具备文物保护的条件。
刘福学说,为收藏、保护这些文物他花了很多钱,外债欠了很多“我每天的生活费就是10多块……”
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千五氏”博物馆,防盗防火成了最大的难题。“今年2月13日(农历正月初七)凌晨,天刚亮,有人敲门说买陶器,当时我还在睡觉,等穿上衣服开门后突然发现有很多人,这伙人神情紧张,我感觉不好,于是就赶快关上铁门……”8月10日下午,刘福学回忆起年初的那次遭遇,仍然感到有些后怕。
他说,把铁门关上后,这伙人从门上扔进一个冒着烟的东西,气味非常呛人;还没等他弄明白时,第二颗又扔进来了,“这伙人太胆大了,当时我就被吓蒙了……”当第三颗扔进来,他捡起来就朝外边的人扔去,“我听到‘呀’的一声,这伙人就跑了……”
11岁就开始收藏陶器
1981年,刘福学被安排在佳县广播站工作,从事摄影工作,后调到文化馆、图书馆工作。他首次收藏文物是1973年,当年,村里农民在整修梯田时发现了陶器,灰土色,当时才11岁的他就拿85个苹果换回了17个陶器,“我一直保存至今,后来经过验证,这些陶器是西周的釜,一种器皿,可以烧水、热饭等。”后来他的老师让他好好保存这些东西,争取做个收藏家。
为了收藏,他的足迹遍布陕西、内蒙古、新疆、山西、青海等地,收集到的陶器、瓷器等达到2360件。为了收藏,他把家里掏空了,妻子也离开了他。
“收藏了35年,我成了一个穷光蛋,但只要是好东西,我还会借钱去买。”前几年他150元卖掉了一个战国彩陶,今年6月他又掏了4300元买回来。他说,目前自己实在没有办法再维持了,这么多年共花费的资金达到几十万元,“真不忍心停止收藏……”刘福学沉思片刻说,“这些收藏品我就想捐给国家,一分钱都不要。”
昨日,榆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纪生荣带领文物部门实地查看,区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刘福学的收藏品很有研究价值,有些收藏品是国家二级、三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