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起,为期一个月的“紫玉暗香——南京博物院紫砂珍品联展”在南博开展。展品有南博院藏的50件传世紫砂名家珍品,还有宜兴蜀山等地的紫砂考古新发现,展览中还有一批特殊展品,那就是台湾成阳基金会收藏的64把紫砂壶,这是它们17—19世纪外销欧洲后的首度故乡之旅,保险费高达750万元人民币。它们所代表的外销紫砂,是欧洲陶瓷业的“启蒙老师”,正是从模仿中国紫砂起步,欧洲才开始掌握制造陶瓷技术。
紫砂在西方叫YIXING(宜兴)
中国紫砂的风格基本是质朴大方,素面素心,而这64件外销紫砂呈现出与国内紫砂迥异的风格,有镂空、浮雕、描金等工艺,还有的镶金嵌银,显得华丽而装饰繁多。有趣的是,中国的长方形酒壶也被欧洲人定制成紫砂,运到欧洲当茶叶罐。
“紫砂是随着茶叶进入欧洲后,作为茶具输往西方的。18世纪,欧洲兴起一股持续近百年的‘中国热’,一切‘中国品位’的东西都风靡欧洲,其中就包括紫砂。”成阳基金会执行长宋信德说,“紫砂在欧洲各国的名字叫YIXING,也就是宜兴的音译,很显然,这与紫砂的产地宜兴有关。”他介绍说,17世纪初,欧洲各国相继成立了东印度公司,专门开展对华贸易,紫砂因此在欧洲成为昂贵的舶来品。目前已知最早的2件藏于奥地利维也纳博物馆,是一把缺盖壶和一只杯,但二者并不是一套。根据记录,这应该是葡萄牙东印度公司的船员在1640年前后采购茶叶时顺手买了辗转流落到奥地利的。
宜兴蜀山明清紫砂窑址考古也发现了外销紫砂与蜀山的渊源。蜀山考古领队杭涛介绍说,这批外销紫砂中有三把六方狮球壶,盖上塑有戏球伏狮,前方原有可滚动的陶球(现已佚失),在蜀山考古的清代乾隆年间地层中也发现了同样的狮球壶盖;而另一把“桂花砂”提梁壶盖上有着像旗袍钮扣的钮,在蜀山清代乾隆年间的地层中也出土了同样的壶盖,就像孪生兄弟一般。这样的共同点还有很多,当这些共同出自蜀山的紫砂出现在同一个展览上,说那64把外销紫砂400年后“回国探亲”恰如其分。
漂洋过海去欧洲
那么,紫砂是通过什么线路运到欧洲的呢?
参与蜀山考古的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员霍华介绍说,外销紫砂在宜兴烧制好后,通过当地蠡河进入太湖,转运至厦门,再抵达澳门,然后经过菲律宾沿海,到达东印度公司的中转站巴达维亚(今印尼首都雅加达),接着进入印度洋,绕过非洲好望角后进入大西洋,最终到达欧洲。
几乎跨越半个地球的航行非常艰苦,不少船只就在惊涛骇浪中永远沉没了。目前已知有捷达麦森号、泰兴号和迪沙如号等7条17至19世纪沉船上载有宜兴紫砂壶,而这些沉船透露了当时特殊的运输方式:陶瓷分量重,是压舱底的好材料,因此陶瓷最先装舱,空隙处填满茶叶,以防颠簸时碰坏陶瓷。其中清道光年间沉没的迪沙如号上有数百件紫砂壶,它们被放置在不同的宜兴陶缸内,空隙处充填着稻壳这类的植物细粒作缓冲。
宜兴紫砂初到欧洲时,引起了震动,有人甚至认为紫砂是用贝壳磨制的。宋信德说,有文献记载,欧洲人惊叹东方居然有这么大的贝壳,而且还有红色、棕色和巧克力色。
披金挂银的东方贵客
宜兴紫砂壶到了欧洲,最初确实是被当作高档茶具使用的,但是渐渐地脱离了实用,而变成一种陈设品,以其独特的“中国品位”在橱柜上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