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鉴藏
书画“不完全佚名”造假法之克隆性伪作辨识(组图)
来源:上海证券报 黄鼎 2008-10-07 10:13:44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图1

 

 

·书画造假辨识法

 

图2

 

    书画“完全佚名”的“升级版”,就是“不完全佚名”造假。“完全佚名”与“不完全佚名”有所不同,前者在成品上不做款识不钤盖图章、整件成品没有任何有关作者是谁的信息,后者则只是不做(题)款识,或做了似是而非的不署上伪的作者人名(下款)的款识,而一定会钤盖所仿制名家或真或赝的图章。不仅如此,有的伪作在钤盖图章后还通过让其他书画界名人题写跋文、或现场标注(拍卖时)、或以出版著录等等方式来指(谎)称它(或它们)系某名家的手笔。此类成品与“完全佚名”相比,它在两个方面都“进化”了:一是它虽不署名款但已明示了“作者”姓名;二是因作伪“工序”有所增加,成品给人的印象似乎来得更“完整”些。

    关于作此种伪,我把它的操作步骤分解为“二道工序”。第一道工序就是与“完全佚名”作法相同,即造假者只要参照某名家作品的原作或影印件,“相对克隆”或“更名克隆”其款识以外的所有内容;或专选用无款识有印章的某名家真迹或影印件“绝对克隆”其笔墨与造型。第二道工序就是在第一道工序基础上再接着做“明示作者”的伪,这正是该类成品之所以被称为“不完全佚名”的缘由。

    图1这件南宋无款名画《白头丛竹图》,我在二十多年以前刚学画时对它就很熟悉。出乎我意料的是在北方某拍卖行2004年春季拍卖会上目击到它的“相对克隆”成品图2,但作者名字成了明代的“黄戉”,该场拍卖图录还对此画作了如此注释:“本幅为明人黄戉所绘修竹三竿,文禽两只。双勾翠竹用笔清刚劲挺,而着色雅逸,有宋人之风;两只文禽,掩映于竹叶细枝之间,一低眉,一前视,极富变化之态。通幅浅淡的色调,与沉厚的赭石底子,辉映成趣,一派古雅气息”。经由我再三察看图2,其实此成品画面并没有任何款识文字,而只钤盖有三方图章,其中有一方名号章印文为“黄戉”。以我个人的鉴定经验判断,图2就是临摹《白头丛竹图》原作而成,而后作伪者仅以一方名号章来“昭示”其作者。此外,图2的品相比图1还要残破许多,这些显然都不具有确定真伪的说服力。

    要辨识“不完全佚名”造假的克隆性伪作,最应该引起注意的事项就是既不能光看印记(章),又不能只听有关画外的“解说”。而要实实在在地在书画作品的内在要素上下工夫,非将笔墨造型的内容视为主要鉴定依据不可。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