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裂”而变
“当代艺术的价值不在于你是用了什么样的新媒材或新形式,而是在于你对生命和人性的关注,对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反省和思考。裂变中蕴藏着艺术的深邃和无限的生命力;裂变中凸显了艺术的本质,生命的希望在绝望中诞生。”
仇德树1985年应邀到美国波士顿塔夫茨大学做访问学者,这对他的创作而言经历了又一次“裂变”。在美国各大美术馆考察观摩时,他感觉到了中国传统水墨的落伍,强烈感受到传统水墨在视觉冲击力上的欠缺。因此,他改变了之前阴沉灰暗的色调,大胆运用油画创作的丙烯颜料和油画布,打造出色彩丰富的画面效果。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专家、美国人姜斐德称赞说:“仇德树的作品不是流于冥想的追忆,而是对生命轮转于超越潜能充满喜悦的印证。”
2000年前后,他又挑战自我,开始思考如何冲出这种抽象表达的樊篱。他开始回归传统,用“裂变”的方式表达传统山水。仇德树认为,中国传统的山水,是中国传统美术最高的境界,也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样式,因此最能表达他的“裂变”的精神,也最能推广他的“裂变”。虽然这是对传统的回归,但不是简单地回到传统的怀抱,而是在经历了这么多次的“裂变”后的返璞归真。媒材和语言上对传统的运用以及内容上的传统回归,让他的作品真正具有了双重性质。他的作品让人产生太多的对西方现代艺术的联想,至少他说的“话”能让了解现代艺术的人都听得懂。
由此,裂变系列作品确立了他在世界当代艺术史中的地位,在西方艺术批评界,著名的艺术收藏机构、画廊,仇德树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关注东方现代艺术的学者们,已把他列为不可忽视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名单中的一位。而“裂变”艺术的国际性,决定了它可观的经济价值和收藏价值。因为,仇德树的创作媒介虽然为“宣纸”,但仇德树作品已不是中国传统水墨,而属于当代艺术范畴,而且因为创作独特而很难模仿,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跟风与赝品对市场的冲击。20多年来,仇德树在坚守自己绘画方向的同时,在国际画坛留下了自己深深的印记。正如他所说:“每个人都是过客,但是应该留下某种精神。我们民族是伟大的,但是仍有很多弱点,需要一种坚韧的、悲壮的、内敛的东西来传达。”
展览时间:10月19日~12月19日
展览地点:水墨雍和艺术空间
作者简历
仇德树,1948年生于上海,1979年开始在上海组织“草草画社”,提倡艺术的独特性,1982年,开始了自己的裂痕水墨实验,从此确认裂变为艺术语言和哲学基础。1985年以来先后应邀为美国塔夫茨、哈佛、亚利桑那等大学讲学及绘制大型壁画,先后在美国、德国、韩国、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及我国台湾、上海、香港、北京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出版有个人画集多部,作品为海内外收藏机构广泛收藏。
艺术、评论
宣纸即笔墨 “边缘画家”仇德树:打造裂变艺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