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空调漏水了》文本、装置、录像 李消非
西方知识界已有了解中国的愿望
记者:近20年过去了,自几年前当代艺术的市场井喷行情出现后,它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评价却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是不是当下的中国当代艺术已经遇到了拐点?
黄专:本月初,我在伦敦出席了一个由西方学者、西方各大重要艺术博物馆馆长和中国学者联合参加的会议,讨论西方如何真正认识中国的当代艺术,表明西方知识界真正具有了了解中国的愿望,这无疑是个好的征兆。
但是,至于当代艺术是否遇到拐点还很难说。
记者:1992年,由您策划的首届“ 中国广州·首届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虽是中国当代艺术的起点,意义非凡,但当时基本是外来艺术家参展,与广东的关系不大。时至今日,广东的当代艺术仍无法与北京、上海媲美,请分析一下个中原因。
黄专:当代艺术的发展与其所处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它是由以下几个生存因素决定:其一,学术环境。中国的大学及研究机构和当代艺术基本没联系(像北大、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已经开始对当代艺术有一定的研究和实验科系,但还是处于起步阶段),学术环境对当代艺术来说几乎不存在的,当代艺术在西方是主流文化,在中国则不是,这是我们判断中国当代艺术的基本社会依据,它也表明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中国当代艺术缺乏与中国思想界、学术界的有机联系,使它长期处于思想贫血的状态,而市场和官方艺术对它的干扰又使得它缺乏更为独立的学术品质;其二,经济环境。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当代艺术市场现在还是十分缺乏,原因就是缺少有学术品质、战略眼光的拍卖行、画廊等经济循环系统,艺术市场对当代艺术无序的炒作不仅没有成为当代艺术的经济土壤,反而成为使当代艺术迅速劣质化和时尚化的动因;其三,大众传媒环境。当代艺术是社会性的,要进行社会活动,必须和社会发生关系,因此需要大众传媒关注才能生存。
广东的当代艺术生存空间与其他城市比较,在这三个方面更加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