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我身后有一个强大的团队
从2006年至今,招思虹已经收集并捐赠了超过1000件的文物,但是招思虹也表示:“招思虹不是自己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在这个团队里,有她旧金山的家人,有她在海内外的读者,还有国内外的媒体。
招思虹的女儿为她设计了一个“最后一秒”的竞拍程序,使她在旷日持久的网上竞拍中更得以抢占先机。“我的先生也很支持我,当对方舍不得捐出藏品时,就需要做一些翻拍复制工作。我的先生一直很努力地帮我做这项工作,让复制品尽量接近原件。”招思虹拿出了一张照片给笔者看,肉眼完全看不出是复制品。
招思虹在1998年组建的“读者慈善团队”是寻宝的主力军。“这个团队是我一生的骄傲。从市长官员到平民百姓,从旧金山到中国,他们并非都是富人,可是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真的很感人。”有一次,一个读者半夜三更打电话给招思虹,说她发表的某个文物的信息有误:那张宣统年间的护照不是张之洞发给他父亲的,而是两广总督张仁俊签发的。招思虹还表示,海外华侨华人、遍布两岸三地的读者团队给予她极大的信任,“有些委托捐赠回国的文物,收条也不要一张就给我。”
招思虹深深感激的还有国内外的媒体——让她进一步接触收藏界而成为旧金山的“文物挖掘机”。而谈到两年前就曾走近她并且一直与她有密切联系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招思虹表示,“我真的很感谢海外版,你们的报道为我们和捐赠者之间创造了很好的互动平台。”
寻宝:充满使命感的历险记
“有人告诉我,她剪下了我这几年在报纸上发表的关于文物回归的文章,考虑再三,还是觉得我说的对,要给这些文物找一个好的归宿。但要求我去某个黑人区看她的藏品——一个危险丛生的‘禁地’。当时我一个人乘地铁去,之前还告诉朋友自己手机和对方家的电话,并约定5点钟来电,如果没有人接的话,就报警。”然而这一次出行收获颇丰,冒险换来了惊喜,招思虹挖掘到了飞虎队成员的双重国籍证明,还有飞虎队在云南战场上打日军的行军包等很有纪念意义的物件。
还曾有一位素不相识的读者打电话给招思虹,说他母亲生前叮嘱,她百年之后两脚一伸,就叫招思虹去他家。面对这样一个陌生电话和悬疑的说辞,招思虹决定叫上美国华人收藏协会的会长,一起上他家去看看。他们去了以后,发现东西大多很新,最终看上了对方的金山箱。可是对方提出一个令人哑然的要求:必须把整个房子的东西都搬走!开始,他们约定了一个地摊小贩,让他免费运走,可是小贩在当天变卦了。无奈之下,他们租了一辆搬家车,再喊上副会长,3个人组成了一个搬家团队,卷起袖子开工——“实实在在当了一天的搬运工”。最后,他们把搬走的一大车的物品捐给了一个叫“救世军”的非盈利组织,只留下两只金山箱。
“如果只是考虑安全问题的话,这样的陌生电话,应该是不去的。但是本着一份使命感,也许对方手里确实还有华侨文物,这些都是历史的见证啊!也许老华侨的后代并不懂得那些文物的价值,或许他们不懂得如何保存,如果流失或是损坏,那是多大的损失啊——博物馆是恒温的,安全的,是它们最好的归宿。”
动力:透过文物看历史
“我们常常说华侨是革命之母,这不是一句空话。”招思虹女士向笔者介绍着她向首都博物馆捐赠的一枚珍贵的徽章——这是抗战时期,旧金山著名的“一碗饭运动”的纪念徽章——1941年,中国抗日到了最艰苦的年代,为支援抗战,海外和香港发起了这项运动。“一碗饭运动”的募捐方式是发售餐券,认购者可持券到提供赞助的饭店吃炒饭一碗,发售餐券的所有收入,全数支援前线抗战。消息发出后,华侨热烈响应,原定3天的活动,持续整整1个月才结束。参与者阶层不同,夺取抗战胜利的热情一致。“这个运动人们常常会在文字资料中看到描述,但是却没有太多的实物证明。这个徽章是最近我们收藏家协会的会员在地摊上发现才把它买回来的,还不到一个月,就‘热烫烫’地带回祖(籍)国了。”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中两个巨大的木箱子吸引着众人的目光——优质硬木制成,上下四角镶铁皮,浑身的铆钉闪闪发光,前后粗铁环上的锈迹仿佛讲述着尘封的故事。招思虹介绍这就是典型的华侨文物,当年旅美侨胞回国时的必带之物金山箱。它记录金山客们“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辛酸,也是海外游子衣锦还乡的见证。其实金山箱内盛装的多半是新旧衣服、鞋帽巾帜、杯碗叉匙、铜盆铁锅等等。侨胞们多半节俭成性从不弃物,自己用不着分给乡邻也是美德。当年广东台山、三埠街头常常见到下着唐装阔口裤、上穿厚绒西装的男人,其西装多半是金山箱里装回来的。
历史价值,这就是招思虹辛苦收集最大的动力——“透过文物看历史,这是最让我着迷的。”
综合资讯
透过文物看历史 招思虹:继续我的“寻宝之路”(图)
| 相关文章>>更多
蔡武出席法国卢浮宫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展开幕式 香港展出“国采朝章——清代宫廷服饰” 北京海关向国家文物局移交万余件文物 百方清代宫廷印玺亮相厦 “历史印迹——清宫帝后宝玺展”在厦门市博物馆开幕 国博与社科院携手展出殷墟文物精品 《中国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录》出版座谈会在故宫举行 百年国博——中外博物馆馆长论谈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