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非昔比
其实,大规模、国际化的“流拍风”早在去年秋拍时就已刮起。去年秋天的苏富比拍卖会上,待售的76幅画作中有20幅没有寻到买主,其中包括被人们寄予很大希望的梵高画作《麦田群鸦》。国内艺术品市场在火爆多年后也遭遇寒凉,人们对中国当代艺术品屡创天价的诸多质疑再一次集中爆发。今年以来,艺术品天价成交的神话更是难以为继。在全球金融海啸冲击下,近年来一路高歌猛进的当代艺术品市场,经过一番透支博弈之后,终究还是无法独善其身。
以保利拍卖为例,5月28日的当代艺术夜场共推出65件拍品,成交率仅75%、总成交额仅1.84亿、千万级作品仅3件,最高成交价王怀庆的《四合》仅2352万元。与其去年秋拍当代艺术夜场的91%成交率、3.25亿总成交额、6件千万级拍品、3920万元的最高成交价相比,明显后劲不足。嘉德、翰海、长风、中贸、荣宝等北京的各大艺术品拍卖公司2008春拍人气也均不如从前。
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中场休息,还是市场重新洗牌的前兆?
“今年的现当代艺术品市场非常不景气,我们还要观望一下,再做下一步计划。”今年香港的苏富比大拍后,已有画廊老板明确地表示。
潮起潮落
1994年卖两千美元的画,在新世纪初卖到了4万美元,2005年以后,更是一路激涨到20万美元,而在2006年的拍卖市场上,一些作品的拍卖价已在百万美元以上。在近年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上,不知不觉间,当代艺术领军人物张晓刚一次又一次地成为奇迹的创造者——2006年中国当代艺术拍卖成交十大天价作品中,张晓刚占了7个。同为当代艺术代表人物之一的刘小东,不到两年时间里,作品《温床》就从800万元卖到了5000多万元。
市场人士认为,2004年、2005年,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启动并开始火爆的时期,很多作品价格成倍上涨。到了2006年,张晓刚、王广义、方力钧、岳敏君等人,更是从不被国内主流艺术市场认可的艺术另类,迅速成为国际拍卖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摇钱树。
像张晓刚一样的中国艺术家,完全没有经历过如此刺激的市场洗礼,有如坐翻滚过山车般的感觉,连旁观者都会看得心跳过速。对很多投资者来说,这样日新月异的财富来得太快太突然,以至于大家显然还没有做好必要的思想准备。
中国当代艺术刚刚兴起的上世纪80年代,几乎没有任何市场。1989年现代艺术大展的时候,张晓刚的一张画卖了一万元人民币,已经“觉得自己很有钱了”,而王广义那一年曾为自己的作品卖价晋身5位数激动得双手颤抖。2006年3月31日,在纽约苏富比举办的“亚洲当代艺术品”专场拍卖会上,张晓刚的作品《血缘:同志第120号》以高出估价近3倍的97.92万美元成交,由此导致了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大幅度飙升。
近几年,随着股票、房地产、黄金、原油、矿石、农产品等全球资源市场的持续飙升,艺术品市场也出现了难得一见的暴涨行情。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后,艺术品拍卖市场全面复苏,从被业界公认为衡量全球艺术品市场及相关市场价格走势权威指标的“艺术品市场研究”指数看,最顶尖的当代艺术品的价格,仅2007年内就上升了50%。如果从1996年的低谷开始计算,12年间更是上涨了3倍之多。
真真假假
一些艺术批评家指出,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炒作机构的“天价做局”已成为市场的隐忧。
艺术批评家朱其揭露,“其实就是同一帮人飞到纽约和伦敦,在苏富比、佳士得如法炮制了一个所谓的亚洲当代艺术专场,所用的几乎是同样的表演。”“不少‘天价纪录’只是一种价格表演,经过不明真相媒体的广泛报道,形成对公众、投资人和年轻艺术家的误导,从而使当代艺术的市场泡沫急剧膨胀。”从去年开始,迈克·博耐特、霍华德·法伯等大藏家都有抛售举动,因为“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价格在短期暴涨后已经达到了太高的价位”。
“画卖100美元的时候,心里是实实在在的踏实,卖100万美元的时候,反而感觉很虚幻。你会觉得100万美元是另一个概念,是另一种游戏,作品已经成了股票一样的东西。”张晓刚说。早在2006年末,张晓刚在其《天安门》由香港佳士得拍至1822万元、市场上一片狐疑时,他便平和地表态:“该画当初仅以5000美元卖出,市场与我没有关系。”处于市场最顶端的刘小东、蔡国强等也不止一次地表明过同样的态度。
有资深拍卖界人士指出,当代艺术市场“突然繁荣”的根本原因,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市场化和全球化,艺术已经成为资本角逐的玩偶,今天的艺术圈早已成为艺术购藏者和艺术商人利益共享的游戏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