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展览的主题就是迪奥,“艺术家可以以迪奥先生为主题,也可以从整个迪奥品牌里找到灵感”,迪奥的首席执行官悉尼·托雷达诺(SidneyToledano)说,“我们并不是在做营销,而是想影响中国的当代文化。我们请艺术家用这个主题来创作,是看看他们是如何看待迪奥的。当我见到完成后的作品时,感觉非常棒!作品都极具创造力,让人印象深刻。”
装置艺术家许仲敏以中国传统的“轮回”概念,制作数十个动态金属小人,挑选两套最经典的迪奥衣服,让这些小人从裸体女人,一件件穿上衣服,然后变成裸体男人,再变成骷髅,再变回裸女,不断循环,他表示:“男女都是生命体,相互循环,衣服则像现代人的皮肤一样,从身上长出来又消失。”
李松松设计了一个安装了超大灯管的LadyDior包,他说:“这个包本身就是一个空间。但它是空的,它那么亮、那么多灯,很伟大、很虚荣。我们都会爱美好的、昂贵的、伟大的、虚荣的东西,因为美好的东西都是这样,像迪奥这样的时尚公司也是如此。以前我不知道有‘黛妃包’,以后在街上看到有人拿这包就认识了,不便宜。”
王庆松则将名画《最后的晚餐》改成迪奥版,他坦言:“以前原本完全不知道迪奥,以为只是卖化妆品的,看了品牌60周年的纪念书受到感动。”他笑说:“名牌带有欺骗性,把好的东西放大化,我以农民的角度看这些东西跟我的关系。”
开幕酒会后,艺术家陈文波在他的博客中说:“在经济不景气情况下,(迪奥)这件事要从两方面看。好的方面是,给艺术家撒了一把钱,让大家再次看到钱的力量。不好的方面是,艺术变成了设计。”
在过去的20年里,时尚和艺术之间的合作和互动从未停止,近年来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攀升,中国当代艺术与奢侈品的合作愈发密切。
今年早些时候,与迪奥同属于LVMH集团的路易·威登(LOUISVUITTON)的巴黎旗舰店里举办了一个受到雪铁龙创始人安德烈·雪铁龙,1931年的丝绸之路启发的主题展览,中国艺术家尹秀珍等人的作品受邀参与了这个展出。现在,正在LV香港中环置地广场店内展示的雕塑作品也是出自中国当代艺术家展望之手,这件作品是应LV之邀特别为这间店铺创作的。
万宝龙对中国本土的艺术发展更为关注。1992年,刚刚进入中国的万宝龙就专门针对中国市场设立了 “万宝龙卓越艺术大奖”。2006年万宝龙又将5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列入了万宝龙前卫艺术收藏之中。这5位艺术家是方力钧、王广义、王音、秦玉芬和朱金石,被收藏的作品包括3幅画作、两件装置以及陈列艺术作品。
同时,卡地亚、轩尼诗、马爹利这样的西方奢侈品牌,也都纷纷在中国设立艺术赞助人奖项,帮助发掘中国年轻艺术家,并资助其事业发展。对此,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执行总监王一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自2002年以来,中国艺术市场蓬勃发展。艺术作为一种商业现象开始倍受关注,从现在的市场状况来看,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将艺术元素植入品牌文化的宣传。艺术的纯粹文化气息有利于淡化直白的商业形象,并且与某些高端品牌的创始理念存在渊源,所以品牌寻找艺术推广之路是一种必然,而艺术品也可以借助品牌的渠道在商业社会中得到更广泛和有效的传播。”
奢侈品牌参与资助也引发了艺术家在与品牌的结合中,会失去艺术的自由性的担心。艺术批评家何桂彦就曾经表示,艺术家们在别人搭起的舞台上表演,尤其是西方人的舞台,往往会被赞助者们所规定或牵制,所以这些作品往往会出现与真正本土的文化问题相脱节的情况。
作为本次展览参展艺术家之一的张大力却有不同的体会:“委托方是否对艺术家足够尊重会导致最后的情况完全不同。拿我这次的参展作品来说,我就想用AK47的符号来绘制迪奥创意总监约翰·加里亚诺 (JohnGal-liano)的肖像,但是很担心他本人会不同意,因为涉及到公众形象。结果,他非常干脆的就同意了,而且还特别幽默的和传话的人说 ‘让他把我干掉一次!’。我觉得这件事可以说明迪奥在这次展览的筹备过程中,对参展艺术家创作思维的自由是很尊重的。”
艺术批评家王静也认为,是否会因为迎合奢侈品牌的要求而丧失艺术的自由本性的决定权,主要还是握在艺术家自己的手中。“现阶段,艺术和奢侈品牌的联姻更多还是停留在赞助的层面上。就是说奢侈品牌手里握着一笔巨额资金,他们有能力把钱拿出来放到当代艺术那里。至于是否会干预到艺术家的创作,主要是看艺术家的底线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