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做不会卖”优势成劣势
“会做不会卖”是很多陶瓷名家的弱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将一件艺术精品以10万元价格售予他人,但购买者很快就在香港以50万元高价售出。专家认为,这一方面反映了艺术陶瓷制作者自身市场意识不强,另一方面也表明国内没有一个畅通的销售渠道,能为艺术陶瓷提供合适的市场运作模式。
在正规销售渠道缺位的情况下,艺术陶瓷的巨大市场价值催生了大量不当渠道,对艺术陶瓷声誉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去年,上万名来自景德镇及其周边省市的瓷商、市民、甚至农村闲散人员,在景德镇购进大量低质劣质艺术瓷,成批组团到欧、美、亚、澳等数十个国家进行艺术陶瓷展销,时间长达一年多。由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陶瓷品质良莠不分,大量低质陶瓷被冠以高档艺术陶瓷的称号高价销售。随着展销活动的延续和影响面扩散,景德镇艺术陶瓷在境外的售价一路下跌。同样一个青花艺术瓷瓶,展销初期售价可达万元以上,但到后来沦落到数百元也无人问津的地步。
此类非法展销猖獗,不仅损害了我国艺术陶瓷的国际声誉,甚至对艺术陶瓷在国内的市场、信誉和品牌都产生了负面影响。专家认为,这恰恰从反面证明了国内艺术陶瓷销售渠道过窄、市场成熟度过低的现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熊钢如等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成立专门的艺术陶瓷展销公司,培养专门的经销人员,抬高准入门槛,规范艺术陶瓷的展销。
几支画笔能否画出艺术陶瓷的春天
缺乏交流合作的平台阻碍了我国艺术陶瓷的创新。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景德镇市有很多搞艺术瓷的作坊,但平时彼此之间缺乏沟通,也很少到外面参观学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育贤说,自己搞了一辈子艺术陶瓷还没出过国门,对国外的技艺、市场缺乏了解。景德镇陶瓷世家“孙公窑”的继承人孙同鑫说:“由于缺乏交流平台,创作的艺术作品有时感觉总差市场一拍。”欧洲陶瓷学会主席尼古拉·巴比尼说,陶瓷产品的制作和销售,都离不开全球陶瓷界的合作。他建议中国陶瓷界更多地加入国际技术交流和合作,以应对全球化带来的诸多挑战。专家们建议,在艺术陶瓷气氛比较浓厚的地区可以组建陶艺家协会之类的组织,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艺术陶瓷做大做强,生产模式有待调整创新。目前在国内缺少大型的艺术陶瓷生产企业,以景德镇为例,这里云集了全国三分之一多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艺术陶瓷水平在全国乃至世界处于前列,但基本靠家庭作坊生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熊钢如认为,艺术陶瓷单凭几支画笔,无法做大做强。目前我国日用陶瓷产量三分天下有其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日用陶瓷生产和出口大国,但是当前生产的日用瓷主要为中低档次,换汇率极低。专家认为,发展艺术陶瓷,可以在艺术陶瓷日用化方面作出探索,或对日用陶瓷加以艺术包装,形成产业化规模,进行批量生产,做大做强艺术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