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海在今年加大了调整力度,但仍想以新锐出位,特别开设了“中国新艺术——1975年以后出生的一代”专场,遴选出李晖、高瑀、陈可、韦嘉、欧阳春等人作品,几乎囊括近年来所有优秀年轻艺术家。该场次成交率在65%以上,并且基于先前经验积累,仍然坚持了在装置艺术上拍品的数量,例如王度、李晖的作品,其中艺术家李晖作品《穴像》以66万元成交,早前在香港佳士得一件与李晖创意相近的作品,也以158万元价格成交。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也似乎成为当代艺术市场中寻求解脱的法门?还只是市场中出其不意的轻骑兵而已?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荣宝此次也是大幅度调整了拍品的数量以及底价,试图想守住市场中坚,向价格金字塔的下一级寻找支持。但从市场价格面上来看,已经跌落到了2006年起步阶段价格梯次,现场竞买冷淡。
拍卖是很讲究气氛的一种消费行为,并且从华人特有的消费习惯来说,从众心理是特有的习惯。而这样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恐慌,使许多藏家有意收缩控制,拍卖市场中缺乏活跃的资金流。由于各个方面的局限,客户在这样的形势下是很难下决心投入的。但据知情人士透露,买气低迷之下,私人洽购方式成交不乏其例。因为经济消费环境,节约开支,规避拍卖佣金支出等等问题。非常情况下,是省钱妙招。
多方猜测
北京营造亚洲市场新交易中心
保利夜场顺利结束以后,以6400万告罄。北京是否有可能将取代纽约、香港成为新一代当代艺术交易中心?这样的言论在拍卖现场不胫而走。而这一言论又将面对两大质疑:一、国际性问题,北京当代艺术拍卖场鲜见欧美人士入场。二、亚洲当代艺术在中国内地市场被认可尚需要时日。以此次秋季拍卖为例,保利、匡时都有引进日韩等艺术家作品作为尝试性投放,应者寥寥。即便是价位属于5万元以下的低端部分的日韩艺术家作品也少人问津。但仍然可见拍卖公司不辞辛劳地从国外请来艺术品,也是有意专门地培植新的市场基础。也是在积极地为营建“亚洲当代艺术交易中心”做好准备。
守望明年
“适应”是接下来的第一课
就今年总的成绩单来看,拍前保利预期拍出1.5亿元,最终总成交3.9亿元。匡时拍前预期是1亿元,最终完成1.7亿元。而从目前情况来看,两家公司都基本完成了各自心理预期,但较去年同期仍明显缩水。放眼全年成绩单,自去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我国内地拍卖公司都在面临不断缩减,苏富比、佳士得总成交额都较今年春季缩水一半以上,内地诸如中国嘉德、保利、匡时等公司也都缩水了一半以上。经济衰退已经无可回避。经济危机是如影随形,紧跟经济步伐?还是滞后反应?此次虽然保利逆势而上,几分人力,几分天命。
河里水浅,保利这艘船又能浮多高呢?着眼于明年整个拍卖业的运作。明年是否会更难运作呢?而拍卖公司又终究属于中介公司,不承担风险,是否会比画廊业等二级市场稍好运作?是否诚如早前业内人士预见的那样,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应有的活力,今年冬天就是触底,明年春天必将反弹?这些都是拭目以待的问题。没有了经济大势的推动,失去泡沫的滋润。“适应”恐怕是各拍卖公司接下来的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