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清宫散佚书画国宝展共展出历代名家名作47件,其中国家一级品文物就达40件。展品中包括唐代欧阳询的行书和孙过庭的草书《千字文》、张旭的草书《古诗四帖》、怀素的草书《论书帖》,五代时期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北宋李成的《茂林远岫图》、佚名摹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明代沈周的《盆菊幽赏图》、文征明的《桃源问津图》、唐寅的《饮中八仙图》等。可以说是名家荟萃、名品云集。
清朝在其鼎盛的康乾时期,将历代书法、绘画名迹几乎全部征入宫中,先后进行了三次鉴定整理活动,分别将内府所藏历代书画名迹著录于《石渠宝笈·秘殿珠林》初、续两编中。按定制装裱后,加盖御藏玺印,再配以内外精工的包装,完成了中国书画鉴藏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集中和整理。
从1922年7月起,末代皇帝溥仪开始有计划地以赏赐其弟溥杰为名,将便于携带的一些书画名迹,如手卷、善本图书等珍贵文物盗运出宫,藏在溥杰之父——醇亲王的府中。1925年溥仪被逐出宫,于是将这批书画、古籍版本运到了天津。溥仪在津寓居了6年,陆续抵押、变卖了部分书画珍品。1931年“9·18”事变后,溥仪逃往东北,遂将这批宫中珍宝运抵长春伪皇宫。
1945年8月抗战胜利,溥仪携部分国宝出逃,终在沈阳东塔机场被截获。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博物馆(即辽宁省博物馆的前身)接收了战争年代缴获的书画,并承担了搜集其他清宫散佚书画的任务。辽宁省博物馆通过各种方式,将其中已流落四方的大部分书画征集入藏。至此,清宫散佚书画颠沛流离的历史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