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商城资讯
画家村从无到有 终成"流浪"艺术家的失乐园(图)
来源:东方早报 梁佳 2008-12-25 09:53:42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image

 

大芬村的“流水线”

 

image

 

    依靠资源优化配置建立的画家村不一定能留住人,因为有了利益驱动必然就有了选择性,哪里更优惠画家就可以搬向哪里。这不是宋庄那种自发的产生的群落,没有经历过磨难。

    上世纪90年代初,“铁饭碗”被打破,一批从美院毕业的学生带着闯荡的心态来到了圆明园,与一些无名的艺术家聚集在一起,艰难、骄傲、放荡,时不时地还要被驱逐和冲散,过着游击队一样的生活。

    1993年,这群“盲流”搬进了北京的一个村落——宋庄。1995年,这个偏僻的农村因“当代艺术”的叫卖而身名远扬。2005年,大大小小的“画家村”规模渐大:北有北京昌平的上苑、通州的宋庄;南有布吉大芬村;东有上海苏州河仓库、福建厦门的乌石浦;西有四川都江堰的聚源、云南昆明的创库。如今,“画家村”已经成为画家聚集地、当代艺术的名片,甚至旅游项目之一。

    圆明园的“盲流”迁移宋庄

   
1993年,在北京圆明园福缘门村一带聚集了一些“不安分子”,他们租赁着廉价的房子,行为怪诞,被视为“异类”,这些刚刚从美术学院毕业的学生和不出名的画家们,与当时的“北漂”族一样游荡在北京,抱着闯荡的念头和艺术家的梦想。其中不乏现在已经成为“大牌”的方力钧和岳敏君等人,那是“画家村”的雏形期,虽然只有几十个人。“不过那时候人们对艺术还不理解,圆明园附近形成的画家村很快就遭到了取缔,1995年秋天,聚居在那里的艺术家被彻底地清理。大家都被冲散了,散落在北京的各个地方,偶尔能聚一聚。后来有人去了宋庄,那里人少、房子便宜,经人介绍后,不少原先在圆明园呆过的画家陆续搬了进去。”艺术评论家杨卫是那里的“老村民”了,他写的《历史的后花园——圆明园画家村逸事》、《中国当代艺术生态》、《宋庄艺术家》对中国的自由艺术村落(包括圆明园、宋庄、重庆501艺术区、坦克库艺术区等画家村)和宋庄的艺术家进行了系统地梳理。

    那是一群抑郁、彷徨、贫穷的落寞“盲流”,当时有些人因为行为怪异常被村民视为“异类”,被称为“乱七八糟、无法接受”的一群人,好在宋庄偏僻荒大,那些奇怪的人散落在村落各处并不显眼。“刚进去那会儿都是空房子,我花了一万元买了200平方米的院子,但农民的房子是不能买卖的,所以只有‘使用权’。”杨卫作为最早入住的一批人,已经把那里当成了自己的家园。“盲流”们呼朋唤友来此处安营扎寨,到了1995年,差不多就有500人了。一直到1998年前后,宋庄已经形成规模,成堆的艺术家交杂在村落,“宋庄”成了谋生地、工作室,也是一个家。“2000年之后,知道宋庄的人越来越多,有很多毕业后不想工作的美院学生会来这里安家落户。但用不着像当初圆明园那会儿‘躲难’一样了,因为很多政策都放宽了。”杨卫说。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文化、艺术市场逐渐开放,国家的宏观政策是扶持经济,对于文化艺术和创意人才也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这些条件使“宋庄”的画家们有了稳定的环境,他们不必要担心“暂住证”,也不必担心被警察们驱赶,而像方力钧、杨少斌、岳敏君、王音、刘炜等一批艺术家的“走红”,使中国当代艺术有了生存的资金动力,有一些人来到宋庄,希望能寻到宝藏。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