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博物馆
茶具博物馆 资料图
我国已有上千家博物馆实行了免费开放,获得各界广泛好评。然而,在这样的好事面前,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主要来自两方面:
一是来自一些老观众。他们常来博物馆参观、研究、欣赏,习惯于这里安静、清洁、宽松的氛围,对于免费开放后的观众人流,对于身上有烟味、衣着有尘土的农民工的到来,对于一手提着菜篮、一手牵着孙儿的老奶奶的到来,感到不习惯了:博物馆是高雅神圣的殿堂,一下变成了闹哄哄的“大市场”,“馆将不馆”了,如何了得!
一是来自一些博物馆管理人员。免费之前,观众稀少,按既定的规则管理,按部就班,得心应手。免费之后,观众流量一再突破,既定的规则不管用了,指挥不灵了,秩序混乱了,环境不洁了。“都是免费惹的麻烦!”
上述现象,的确存在。问题在于如何对待。
我们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基层大众仍然占社会总人口的多数。他们经济基础薄弱,受教育程度不高,话语权不多,还处在弱势地位。关注基层大众的权益,关注弱势群体的命运和发展,是政府的职责,是社会的良心。博物馆免费开放,许许多多从未光顾博物馆的基层群众欣喜地走进博物馆,这正是他们获得文化权益的快乐。从这个高度看待博物馆免费开放,才能触及到事物的本质。
博物馆是高雅的文化殿堂,此话不错。想当年,法国的卢浮宫,中国的故宫,收藏了许多宝物,只供皇室和达官贵人欣赏把玩。这“高雅的殿堂”便成了贵族的专利,百姓不得问津。法国大革命后,中国辛亥革命后,这两座宫殿作为博物馆向社会开放了,打破了贵族的垄断,是一大进步!虽然这种开放是不彻底的,还有很多的限制,但毕竟是朝着正确的平民化方向前进。
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博物馆是社会公益性的文化机构,理所当然地应当满足劳动者的文化需要。但在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近年来价格不菲的门票,把不少基层群众挡在了博物馆门外。实行免费开放,鼓励、欢迎普通群众参观博物馆,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保障人民权益的必然要求,也是作为公益事业的博物馆本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件事情上,任何的责难、厌烦、嫌弃、鄙薄都是不妥的。
免费开放,是博物馆经营上的一次重要改革,这不仅涉及观念问题,也涉及既定的管理、经营的一些样式和习惯。面对新的情况,管理者首先要转变感情。要欢迎基层群众到博物馆来,把他们当作自己的父老乡亲,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亲之信之,以为手足”,给予热情,给予关心,给予帮助,以一个文化传承者的身份,把真诚交给观众。其次,面对观众潮造成的冲击,管理者要把握大局,沉着应对,及时调适,完善机制,把博物馆的适应能力、管理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针对新的现实情况,建立起新的参观秩序、运行规则,保证观众的参观质量。
不可否认,在大规模的参观人流中,肯定会有一些不够文明、不够卫生、不守纪律的现象和举动。但我们绝不可以此作为指责免费开放的“理由”。须知,文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仅需要经济基础的支撑,也需要在健康的思想文化的教育、熏陶、引导中逐步养成。“世之质文,随教而变。”博物馆不是教育机构吗?观众来到博物馆,不就是在接受教育吗?提高人的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博物馆的目的。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对观众良好风尚的养成,就那么没有信心呢?
作为文化教育机构,博物馆肩负着社会大众极高的期望。博物馆不仅是收藏、研究机构,更重要的,博物馆要成为公众文化活动的中心,成为社区欢乐的家园!博物馆是属于人民的,是人民的公器,要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特别是要诚心诚意地为基层群众服务,欢迎他们走进博物馆,共同打造博物馆的新文化,树立博物馆的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