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伦的种种收藏故事耐人寻味。他珍惜收藏的清代篆刻家陈鸿寿、丁二仲、赵古泥、邓散木、陈巨来、王福龛等35方名家治印就是“伦典堂”创建之初他在一文物商店巧购所得。1994年,一位日本藏家经过友人介绍来到其家中,出示了23方明清田黄印石,由于该藏家突遇生活困境,急需用钱才忍痛割爱。如此多的田黄印石,王志伦一时也难以拿出相当的资金。然而,爱印胜过一切的王志伦又怎可甘心让眼前的佳品溜走呢?当即决定卖掉仅有的住房,再加上多年的全部积蓄将这批田黄印石收入了囊中。回忆至此,王志伦笑谈,这批田黄石真可谓“房子易得,田黄难求也”。
一次,在日本古董市场,他见到一方只有阴面没有边款的印章,经审印面为“甘泉岑鎔仲陶所得金石文字”。此印印风,抑扬飘荡,以刀代笔,极有创意。由此,王志伦断定该印为清代大家吴让之作品,由于卖家不识其价值,志伦仅以5000日元就买下。回到家中,他取出相关印谱仔细查看后惊喜地发现了该印的出处,原来该印乃吴让之为仲陶所篆刻的印谱中收录的代表作之一。收藏多年的“印癖”王志伦感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让王志伦尤为珍爱的两方印,一方是芙蓉石的“光绪御笔之宝”原印,另一方则是印面为“满洲国亲王印”的艾叶绿巨印,原藏于昔日日本驻旧满洲国的一位军官之处。1998年,该军官知道志伦的“印癖”之好后,向他展示了这两方印。志伦即以重金将二印购下,沪上著名鉴定家蔡国声先生在机缘中偶视该二印后赞口不绝,对于“光绪御笔之宝”原印,蔡先生还特别在新民晚报“夜光杯”专栏里撰文评述:“国宝流失百余年,今自东瀛回归,可谓功德无量呀。”
落叶终究要归根
王志伦指出,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和古董在日本备受欢迎。日本前首相细川护熙、篆刻大家小林斗盦等众多名流和艺术家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爱好者,他们时常与志伦博古论今,谈艺写书,并成为他一生都难以忘怀的良师益友。对于这些日本友人能如此喜爱和熟识中国的古董和汉诗学,志伦深受感动,并为之尊敬。
由于一直穿梭于祖国与日本之间,对于两国的古董市场颇有研究。1995年,他接受日本艺术新闻社《墨杂志》的邀请,与日本书法家梅舒適老先生联合编写《古印材解说》、《中国古印材礼赞》、《印材余滴》等关于篆刻印章的书籍,他所收藏的部分印材和印章也收录其中。这几年,日本多家杂志社更是不断邀请其撰写相关中国古董市场和收藏界的文章,如《中国拍卖新事情》《中国富裕层喜欢书画、文房四宝》、《西泠印社特辑》等。
王志伦研究发现,尽管众多日本藏家和友人对于中国文化和古董研究有加,但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他们对于中国艺术品的价值理解还是存在一定误差,很多物件的真正价值在日本并没有得到正确的认知,价格也没有在市场上得到应有的体现。例如,其师陈巨来先生的一方印章作品,在日本市场上仅以10万日元(约合7000元人民币)就可成交,而同样的作品在中国的西泠印社拍卖公司一般都是1万至2万元人民币起拍,而且文玩珍品、书画精品往往能以超出百倍的价格成交。
王志伦指出,近些年来很多友人和藏家都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了,对于文化和艺术事业也越来越重视,富裕阶层开始收藏和投资文化艺术。所以,逐渐出现了众多文物古董回流的现象。过去流向日本市场的宝物都纷纷回国。大家都意识到中国古董的市场是在中国而不是在日本。此时此刻,王志伦表示,他将更一步宣传祖国的文化艺术,让更多的珍品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尽管王志伦早已习惯20多年来在日本安静安定的生活。很多亲朋好友也都劝他加入日本国籍,但他只选择了永久居留。他说:“我为自己是一位中国人深感自豪,而且非常厌恶‘归化’这样的字样。”他认为,他的艺术天地只会在中国。落叶总是要归根的。这一点如同他对他的收藏一样,多年的藏品最终也是要回家的。他说:“这20多年来,收到的这些文物都是中国的文化遗产,应该属于国家。现在,我只是代为保管,今后终归要将这些文物带回祖国,捐献给博物馆。能在博物馆内将这些藏品展示于众,是我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