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法成拍场绝对明星
从表一中不难看出,书法作品的高价纪录大多都在北京匡时、西泠拍卖和中国嘉德以及香港佳士得等拍卖公司产生。而且,古代名家书法是书法拍卖场上的绝对卖座拍品。这与2008年春季市场中国古代书画整体回暖的大趋势不无关系。如王铎的《草书临古帖》手卷以392万元成交,位居2008年中国书法拍卖成交前十榜单第6位;同样是该场拍卖,王铎的另外一件《草书、楷书临晋人书法册》册页则以313.6万元成交,位居该榜单第10。
西泠2008年推出的“明清状元书法单元”也是一大特色,26位状元的书法作品,总成交价达145万元,有些作品拍到了10万以上。此外,西泠2008秋季以830万元落槌的宋高宗敕岳飞《起复诏》手卷,昭示着古代精品书法将引领书法市场走出阴霾。
诚然,整体地看,现代书法比较走俏的多半是书画兼长的画家书法,不过这些人基本已经谢世,如郭沫若、弘一、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千、溥儒、沈增植、沈尹默、于右任、林散之、启功等人的作品,价格指数一般都维持在数十万元之内,其中又多半在数万元乃至数千元之间振荡。
【收藏篇】学术化:书法艺术投资收藏关键词
书画批评家和鉴定专家高鸿也认为,将不同身份的书家作品分类,表象上看是一种拍卖的策划手段,但实际上是一种细化的学术行为。书法艺术其本身是一个文化现象,细化书家的结构体系会凸显数千年来不同结构体系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书法流派的产生及其演变的轨迹。对收藏家来说,也会在这一体系的架构中选择适合自己所要收藏的对象。总之,细化体系,是学术引导市场的理念的雏形,因而,收藏的学术化也将因此应运而生。
他以为,没有学术内容的拍卖只是一种铜臭味很重的买卖行为,而没有学术化的收藏也只是一种盲目跟风的低俗投资行为。
古代书法VS近现代书法
综观近年来的书法拍卖数据,书法市场上的天价缔造者几乎全部来自明清及明清前的古代书法,在拍场上一直处在平稳上升之中,很少受资本因素的影响。不过,高鸿特别提醒,唐代书法几乎绝迹,宋元书法也只是偶露峥嵘,宋四家的苏东坡、黄山谷、米芾、蔡襄以及赵孟頫等人的作品真伪多有争论(事实上真迹确实不多,其中赵孟頫的赝品最为迭出);而明清书法是近年拍场的主要追逐对象,流量多,真迹和精品时有出现,但赝品居多,以文徵明、唐伯虎、董其昌、王铎等人为“重灾区”。如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王铎作品达近万件,大多是王铎的晚年作品风格的样式,如此数量实为不现实。由此,收藏家和投资者绝对需要格外小心、谨慎出手。
书法家书法VS画家书法
迹象和数据显现,被市场青睐的大多不是书法家之作,而是画家的书法作品和社会名人的书法作品,其中社会名人的书法作品升幅更快。究其原因,还听专家观点。
一直专注于书画收藏的成兰认为,一般评价书法的成就高远有三个评判标准:第一,其作品没有或基本上没有前人或者师承的痕迹;第二,作品具有强烈的个性和明显的时代感;第三、具有审美高度。这就是看似简单却为绝大多数的书法家一辈子都没能解决的难题,也是为何众多所谓的书法家被称为“书者”或者“书奴”的问题所在。
然而,一个现象和事实却让人深思,如何才能解决书法艺术的法度、形式感和境界的难题,似乎只有在那些著名画家手里才能被轻而易举地解决。现代画家中具有较高书法修为和艺术成就的,北方有齐白石、徐悲鸿、启功等,南方则有黄宾虹、吴湖帆、张大千、溥儒、陆俨少、谢稚柳、唐云、来楚生等。再看清代的扬州画派,有近半数在书法艺术上都颇有建树。
高鸿也指出,宋四家中,苏东坡和米芾既是官宦又是画家。也就是从苏、米开始,画家的书法一直是书法阵容的中坚。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徐渭、傅山、文徵明、唐寅、倪云璐及至近现代的吴昌硕、吴湖帆、沈尹默等等都是书画兼长且建树颇高的双料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