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表示,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原先以书、印名享天下的书法篆刻家也拿起了画笔,继而又享有画名,如韩天衡、王镛等。他说:“这,不足为怪。历史上的吴攘之、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诸先贤,又有哪一位不是以其雄厚的书法、篆刻艺术的修养构筑了他们后来杰出的绘画艺术的审美体系?又有谁能强求收藏家对以上书画篆刻俱能、皆精的书画篆刻家的书、画、印作品作等价收藏?”
当绘画遭遇新媒体艺术挤压
21世纪绘画艺术正面临着新媒体艺术的挤压,书法艺术的前景也就不难想象了。对此,高鸿表示,这就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中国书法,只有中国人能欣赏,其实质是因为中国书法艺术未能被各国人民广泛接受和普遍“运用”的别样的自我安慰。
他说:“相对于绘画而言,当代书法的语言符号的确显得不是那么‘与时俱进’,可品、可读、可赏、可藏的书法精品难以产生。更为糟糕的是,当代书法艺术在‘官本位’隐形‘权力’的作用下,它被‘奸淫’的满脸晦气,而市场对‘书法价位’的认知竟形成这样一个荒诞的格局,即:书协职位越高,书法作品价位也随之增高。这一源于‘位高权重’的官场恶习的‘位高字贵’现象,其侵蚀的恶果使得书法艺术在如火如荼的艺拍市场的尴尬处境就越发凸现出来。这就是我国现行体制所衍生的‘政治地位=学术地位’的怪胎。”
书法艺术应该敬畏
因此,高鸿认为,当代书法家要有一个清醒的自我认识——书法是高雅的艺术,而不是庸俗的杂耍。如何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使书法艺术在高雅的前提下完成适应新世纪人们的审美需求的转型,是一个不短的磨练过程,需要从事书法艺术的人群潜心研究和苦练。他说:“磨刀不误砍柴,只有敬畏书法艺术,才有可能培养书法艺术的市场群体以及构筑新的市场空间,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严峻的课题。
董国强:书法市场会厚积薄发
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的2008年秋季,唯独北京匡时保持着他的书法专场拍卖,并以“历代画家书法”的细分概念推出。然而,该场拍卖拍得却不尽人意,100件作品只拍了800多万元。
拍卖要有策划
究其原因,董国强认为,金融危机是其中之一,其二便是画家书法作品价格过于便宜。他说:“近现代画家中书法作品拍卖价格超过1万元的不超过10个,如陈半丁、金北楼、郑午昌等人的书法作品,在今天算得上是一流的水平,但大多都不到1万元,连当代中青年书法家的作品都卖不多。”在他看来,相对卖得好的,还是古代书法,高成交率和高价作品都在其列,但那是受益于古代书画板块近年来的快速上涨。
董国强表示,历代画家书法专场,是让大家看看历代画家的书法水平,即使在唐云、谢稚柳这样的老一辈画家中,也是书画不分。而在当代中国画坛,却找不到几个书法水平高的画家。
至今匡时已经举办了五个书法专场。董国强表示,拍卖行要做好,就要变被动为主动,并且能坚持下去,不管利润回报有多大,而这恰恰是整个行业缺少的。他说,匡时的书法专场每次主题都不一样,因为他始终觉得拍卖是应该有策划的,同时,把项目分类得很细,给买家提供了很多方便,这是基于拍卖公司的专业能力。
王铎《草书诗卷》
期待厚积薄发的一天
董国强指出,北方的匡时和南方的西泠,因为书法拍得比较好而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书法作品有不少天价,宋代书法与宋画比,市场未必弱于绘画,如米芾的书法作品与宋徽宗的画比,成交价会高于后者。这是基于历代对米芾的重视,被收藏家、宫廷追捧。康熙、乾隆时书法家地位也高于画家。但今非昔比,书不如画,这与现在的收藏家的文化水平有关。当代懂得书法艺术的人越来越少,一流的画家与书法家的价格差距已经10倍都不止,而今后书法与画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董国强强调,书法作品的买家范围很广,有行家、中小企业家、画家、当代书法家、学者等,成分复杂.这几年还吸引了一些新买家,主要是中等收入的,且大多是出于收藏而非投资的目的。他说,书法的热,还是初级阶段,短时间内出现大的涨幅可能较小,但毕竟价格低廉,没出现过大的涨幅,其潜力是毫无疑义的。有一天会厚积薄发。(邱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