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综合资讯
鉴定困局真假难辨 中国艺术市场的致命短板(图)
来源:精品购物指南 祖佳 王璟 王威斯 白伟林 2009-06-16 09:42:22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拍卖公司明知故犯?

    在香港佳士得的拍卖图录中,拍品《松树》出现在第127页,作品来源处赫然写着:“1991年吴冠中到香港举行画展,现藏家于当时直接从画家处购得此画作。”

    然而,吴冠中却坦言“这完全是编造的谎言”。方毓仁更是将此称为“一派胡言”:“首先,1991年吴冠中师生展的举办地并不是香港,而是中国历史博物馆。”更巧的是,此次展览的主办方虽然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但资助人却是方毓仁本人,所以,他完全能够确定那次展览中根本就没有这幅名为《松树》的作品。而且,如果按照图录上所显示的是购自这一年香港的吴冠中师生展,那么,直接交易方也只可能是方毓仁,而不是吴冠中本人。方毓仁还强调,即便卖家称是在北京的展览中买到的作品,由于出资人是自己,所以卖家所面对的交易方也应该是自己。可在他的印象里,自己却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样一个人。

    方毓仁介绍说,自己由于长期帮助吴冠中出版画册、推广展览,吴冠中曾将那幅《双松》真品赠送给自己。后来,方毓仁将其卖给了泰国的一位藏家。又过了一段时间,该幅作品在内地某知名拍卖公司的拍卖现场现身过,之后便不知去向。

    面对如此之多的争议,香港佳士得这一次不可避免地成了舆论风暴的中心。当本报记者向佳士得求证整个事件的原委经过之时,香港佳士得北京办事处依旧只回复了一份媒体声明。这则声明称“近期有媒体报道质疑佳士得香港2009春拍中某件拍品,我们对此表示遗憾。佳士得的专家们倾注了大量的资源来调查我们所有上拍作品的传承记录,以严谨的方式来征集每一件作品。我们对该拍品的传承记录感到满意。”而当记者多次致电询问拍品《松树》的下落及其买家的信息时,无人接听的电话铃音则使其成了至今无法破解的谜题。

    本报专访

    “除了愤慨,我只有痛心和无奈”


    经常受到伪作困扰的中国书画大家吴冠中如今再一次被迫成为了伪作之争的中心人物。为此,本报记者特别在拍卖会结束后对其进行了专访。对于假画越打越多的现象,吴冠中感到颇为愤慨和无奈:“打击假画问题,要花大力气,要建立、健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北京》:记得您曾说过:“现在市场上我的假画越来越多了,我也管不了。”就像这次佳士得拍卖的那幅伪作也是一样,虽然您再三声明,但还是没能阻止拍卖。您觉得这种本可以避免的事情却接二连三地发生,原因是什么?作为原创作者,您又是怎样看待那些造假者?

    吴冠中:原因很简单,拍卖行为了赚钱,而中国现在又缺少相关的法律制度,这样就方便了伪作浑水摸鱼。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国法管不了行规》,其实,很多单位、画家也都呼吁过,但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我觉得那些造假者很可怕。他们本应画自己的画,但当他们画不了或没钱了的时候,就来伪造别人的东西。其实,这也说明我们的艺术教育存在问题,教出那么多画家,但大多只是盲目培养,当这方面的人太多了、用不了的时候,问题自然而然也就出现了,最后耽误的还是很多年轻人的前途。

    《北京》:据我所知,您就曾为了不让自己不满意的作品流传出去而多次撕画,那么,对自己特别中意的作品,您会一直珍藏吗?

    吴冠中:不会。好作品就应该送给博物馆、美术馆,这样群众才能看到,文化才能传播,我把画私藏在家里又能有什么用呢?

    《北京》:您觉得现在的市场氛围对艺术家有怎样的影响?

    吴冠中:对浑水摸鱼的画家来讲,现在的市场很不错。但对真正渴望创作艺术的画家来讲,还是很痛心的。

    《北京》:您平时会关注拍卖会吗?

    吴冠中:家里的报纸很多,我偶尔会翻翻,但即使看了也不会太关心。我的画卖了多少钱,我从不关心,也管不了。另外,我的那些画是不是真正的好东西,还没经过历史考验,只有经过历史考验的作品才能成为精品。现在总在说打造国宝,其实,国宝并不是打造出来的。

    《北京》:您如何看待如今的中国书画现状?

    吴冠中:我觉得现状很尴尬。现在面临的是如何在传统上创新的问题。我们总是关注传统,但最重要的其实是创新,传统放在博物馆就可以了。就像现在的青少年美术教育,只注重技术,却没有教会他们什么是美。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盲目地画画?这其中存在很大的误区,大多数人都认为画画是条出路,可以卖钱。

    《北京》:您对现在中国的美术环境怎么看?

    吴冠中:我觉得很不好,这种环境让我除了愤慨,只有痛心和无奈。现在美术已经沦为了庸俗的买卖,快要毁掉我们的文化、毁掉我们的民族声誉了。可以这么说,假画到处都是,但是却没有法律可依。在中国现在只能看行规,我觉得这很可笑,也很丢脸。

    《北京》:去年当您发现购买《池塘》那幅画作的买家所买的是伪作时,您有什么感觉?这个官司最后买家以败诉告终,对此,您个人有什么看法吗?

    吴冠中:起初我并不知道这件事,因为仿造我作品的假画很多,我管不过来,也没时间管。艺术在这样的情形面前是无奈的。我觉得国家在这方面的法律空白应该及时补上,不然,中国的文化就会越来越糟了。    

    鉴定困局中国艺术市场的致命短板——雾里看花的中国书画市场

 

    《双松》和《松树》的对比并不是书画拍卖中的“李逵”与“李鬼”第一次同台角力。可以说,对于鉴定难度颇大的中国书画,真伪问题已经成了令卖家、买家、作者和鉴定家等所有相关人士都头疼的一个顽疾。当然,这其中也不乏会有人借此从中牟利。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