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双小手在那儿紧捞
在一张张大嘴吞吐天地、指点江山之时,人们分明看到有一双小手在书画鉴定体系的漏洞和黑洞里紧捞。
漏洞在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迄今为止,国家没有设立权威的书画司法鉴定机构,没有法律法规为书画打假提供有效的手段,而什么人或者什么机构具备鉴定真伪的资格、什么部门的鉴定会成为法律采信的证据,都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据曾经打赢书画真伪官司的画家史国良叙述,第一次开庭,焦点集中在画作到底是不是假画上。作为原告的史国良要求进行鉴定并列举了中央美院、北京画院等多家重要美术机构。但是法院认为,上述机构的鉴定结果不能作为司法依据,如果要鉴定,应该去版权中心、笔迹鉴定中心等单位,但是法院提供的几家机构都不愿对画作进行鉴定。
漏洞在于权威的缺失。从前,古代书画的鉴定,业界一致认可“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的主要成员。这些年,其中一些人过世,一些人年事太高,而后继者不足,以致当今书画鉴定人才匮乏,整体水准直线下跌。此外,现当代书画本身纷繁复杂,画家众多,绝大多数个人、流派的书画鉴定研究尚未全面展开,具有权威性的书画鉴定家尚未出现。说来,因为现当代书画的鉴定难度相对比古代书画容易,人证、物证相对较多,所以现在到处都是权威,也就没有了权威。
漏洞不补便成了“黑洞”
这黑洞就在于有偿鉴定的泛滥。市场的火爆使现当代书画作伪之风猖獗,作伪手段、技术层出不穷,于是,一些人开始以“专家”的身份浑水摸鱼———出具与一定数额金钱相应的“鉴定证书”,收取“鉴定”费用。各种各样的“鉴定机构”和“鉴定专家”大量出现,鉴定证书满天飞。中国美术馆研究员陈履生指出,以“中国”为字头的机构出具的“鉴定证书”,理应有着基本的面对学术和市场的严肃性,但是情况并非如此。现在一些博物馆或其他一些国家级的单位,正在以这种国家级的名义进行“鉴定”或出具“鉴定证书”,为赝品的流通保驾护航。同时,也有人把“国家级”的鉴定证书也伪造出来了,真伪难辨。
一双小手凭借一张什么都说的大嘴,贪婪地捞取着地位、名誉、利益……书画鉴定体系和书画市场秩序越来越混乱。
乱局的整理需要法律的约束和支持,需要科学的书画鉴定体系的建立。新中国成立以来,书画鉴定方法从旧时主要依据个人实践经验的感性认知,逐渐向讲求方法和理性认识的专业学问演变。上世纪80年代,书画鉴定界出现了将科技手段运用于书画鉴定的趋向,目前书画鉴定逐渐倾向于“目鉴为主,科技为辅”的思路,利用现代技术建立一个现当代名家名画档案数据库、加大现代科技在书画鉴定中的运用呼声渐起。但数据库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传统鉴定方法如何更好地利用和发展仍是书画鉴定的主要问题。
乱局的整理更需行业自律。“说真话得罪人,说假话害死人,乱说话气死人,不说话难为人。”一位藏家这样打趣鉴定界的现状。鉴定家的地位和权威是在书画交易的实践中逐渐树立起来,要想让“鉴定家”回到应有的位置,发出权威的声音,只有把艺术家的著作权、收藏家的知情权、鉴定家的话语权放在首位;只有对待一件书画作品,慎言谨题,细心求证,去伪存真,善于修正自己的认识和“服输”,才能逐渐扭转现当代书画鉴定这种“群龙无首,诸侯割据”的无序状态,才能还书画艺术一个高雅纯正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