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本拟展现地主阶级对农民压迫和剥削的展模,无意间成为世界美术史上一件里程碑式的杰作。创作于1965年6-10月的现代大型泥塑群像《收租院》,因新中国阶级斗争需要而诞生,因旧中国阶级矛盾刻画而不朽。
《收租院》今陈列于四川大邑县刘文彩庄园,以连续情节展示地主收租全过程,集中再现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原仅希望塑造一组反映地主阶级罪恶的展模,没想到带来一件震撼世界的艺术作品。至今,《收租院》已吸引近百个国家数以千万观众。
先后参与《收租院》创作的19名作者,14人来自四川美术学院。建国6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再访《收租院》及部分老作者,披露其诞生的台前幕后。
防潮防损
一拍即合
《收租院》将进真空玻璃屋
“这个世界级的艺术品,现在遇到了一个世界级的难题。”陪同记者现场采访的四川省大邑地主庄园博物馆文保科长符敏无奈地称。日前,大邑地主庄园已将报告递交四川省政府和国家文物局,要求对《收租院》大型泥塑进行保护研究。
如今,《收租院》大型泥塑群下建了半米多高的基座,被装在一排玻璃房里。游客参观,只能在玻璃屋外两米处远观。很多游客投诉说,一照相,玻璃就反光,泥塑变小了,看不清楚,观赏效果大打折扣。
泥塑群原是开放的,雕塑家们很好地利用了收租院原来的空间,比如,柱子等,游客可近距离观赏并穿行在泥塑群中,效果让人震撼。对此,博物馆也很无奈。符敏说,川西气候潮湿,上世纪80年代,泥塑损毁严重,黄泥颜色发黑,虫蚁啮噬,有个泥塑甚至被老鼠掏了个窝。有次涨洪水,收租院里积水半米多深。
对泥塑群的保护就像是一场战争,20多年前就持续不断开始了。博物馆先是在收租院周围掏了条一米多深的大沟排水。1991年,将泥塑群基座抬高,用玻璃封闭。去年,博物馆又将收租院房瓦全部揭掉,重做了一层防水。符敏说,让泥塑群远离观众,实属无奈。
符敏说,泥塑保护是个世界级难题,特别是在川西潮湿环境中,保护难度更大。大邑地主庄园博物馆上报的方案主要是两条:将玻璃内做成真空环境;用不同的材料复制一套《收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