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拍即合
创作《收租院》为农民服务
符敏说,两套方案估计只有第一套可行,复制的方案很难行得通,因为收租院是依据现场环境制作,离开这个环境就不是现在的收租院了。其次,原先泥塑破损了,都是原作者进行补修,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初的19位作者已多位过世。这批艺术家如都过世,怎么办?
大邑地主庄园博物馆担忧的问题,也是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王官乙担忧的问题。王教授说,19位作者中14人来自四川美术学院。如今,这14人早已星散世界各地。
四川美院雕塑系成立于1953年,实力居国内前列,此前在北京、上海等地办美展,引起很大轰动。王官乙说,当时,很多单位千方百计邀请四川美院去做雕塑,作为教学单位,美院师生轻易不答应。
当时,雕塑系师生曾讨论,雕塑被称为“美术中的重工业”,农民即使看了,也看不懂,如何以雕塑为广大农民服务,为阶级斗争服务?他们有过很多设想,比如,搞些小雕塑,下乡赶场展出;组织师生到乡村就地创作、就地展出;到乡村修建土地庙式村史碑等。
1965年5月11日,大邑地主庄园陈列馆给川美发函,请求支援《收租院》。王官乙说,学院领导相当重视,认为是一个为农民服务的良机,于是派人前往考察,并主动联系四川省文化局,要求下达公函,以任务方式下达,决定由雕塑系任课教师带领毕业学生作为毕业创作。
经过思想动员会,师生们向院党委立下保证书,1965年6月4日,美院雕塑系教师赵树同、王官乙带领5名学生赶到大邑。
阵容强大
《收租院》从展模到艺术品
王官乙回忆,美院师生抵达后,与陈列馆两名美工、一名文化馆干部和一位半农半艺的民间艺人汇合,一支特殊的集体创作队伍成立。
刘文彩庄园位于大邑县安仁镇,距成都50余公里,占地百余亩,极尽奢华。1958年,大邑地主庄园陈列馆设立,目的是展现大地主刘文彩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随后,陈列馆用石膏小人做过地主《百罪图》、真人大小的蜡像模型等。1964年上半年,陈列馆提出,利用庄园背后收租现场,陈列地主收租用的大斗小秤、飞轮风谷机等工具,让实物说话。展出后,观众觉得1000多平方米、两个四合院太空荡,没感染力,提出塑像。
陈列馆介绍,由于计划当年国庆展出,人手太紧,于是向川美求援。川美师生抵达后,首先是访贫问苦,调查走访活着的刘文彩的总管家、五姨太、狗腿子等人,对收租的各个细节烂熟于胸。
王官乙回忆,如此大规模的雕塑,当时谁也没搞过,开始是庄园美工设计的一组简单展示收租的过程,总人数不到一个排,只占全部面积1/3。创作组发动全体人员思考,要求每人拿出一个方案或一段情节,然后再开会讨论。
每次开会都争论激烈,如今天看到的刘文彩出场、账房设立、现场柱子等,都是争议达成。讨论中,还取消了很多情节,比如刘文彩五姨太嫌农民汗臭,捏着鼻子出场的情景,狗腿子提着鸟笼子出场的情景等。这些细节虽引人发笑,但易喧宾夺主。
文稿经半个多月修改,最后确定出场人物114个,其中82个男人,32个女人,17个老人,18个少年儿童。正面人物96个,反面人物18个,还有一条狗,总人物增至一个连。风谷机等真道具50多具,26组情节,总体安排为:送租、验租、风谷、过斗、算账、逼租、怒火。同时,雕塑者们决定做等人大小的彩塑《收租院》。彩塑是中国民间传统办法,庙宇中常见,最关键的是不经翻制工序,花钱少,速度快,适合当时提倡的“多、快、好、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