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检测纸绢和色墨成分
记者:中国书画历史悠久,在造纸工艺、用色用墨、品种样式诸方面既随时代变迁而有所变化,又因地域不同而存在区别,有着许多随时空变化而产生的特征与规律。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检测不同年代不同种类的书画呢?
尹毅:先说说色墨问题。中国书画的色墨品种十分丰富,但各有其时代烙印和规律性特征。例如:古代作品的墨色中不会含有近现代才有的化学成分,例如丙烯类绘画色。再例,普鲁士蓝是外来颜料,它传入中国的时间就可以成为断代的鉴定依据。若经科技检测证实一幅中国画使用了普鲁士蓝,其年代标注却早于普鲁士蓝传入中国的年代,那么这幅画就应被质疑。当然也有一种可能是后来修复中使用了普鲁士蓝。经过修复后的作品往往情况更复杂,科学鉴定工作就是要在各种复杂的问题中,得出令人信服的鉴定结果。
再谈书画纸绢。根据纸、绢等考证进行古代书画作品断代分析,仅能断前,不能断后。因为后代的纸绢前人绝对不可能使用(例如竹纸不能在唐以前出现),但是,一种新品书画纸或一种新绢绫织法出现以后,可以延续到后代。后人用存放已久的旧纸创作书画作品的情况也是有的。
明代以前的绢传至今日,表面上已绝无亮光;丝上的绒毛,也已经完全褪掉。其颜色则内外如一。作伪者若用新绢,则鉴定人员可从横竖丝的粗细单双辨别出真伪。有一种特制的元丝绢,从表面上看,与宋元的绢很相似,但其表面上的光,以及丝上的绒毛,无论用什么方法,都不可能完全褪净;而且其颜色也是内外不同,绝不可能与宋绢完全一致。
传世的古纸主要有棉纸和麻纸两类。用显微镜观察,老纸膜皮如虫蚀,有一层白灰,若隐若现,不平匀。其颜色则无论里外、凹凸,均系一致。伪造的旧纸,因为是用颜色染成的,厚则深,薄则浅;里则淡,外则重;凸则有,凹则无。由于质地不同,其受色的程度必然不一样。
有一种将纸、绢做旧冒充老纸旧绢的手段。是用颜料(赫石、藤黄加墨)或脏水染和油烟熏等方法将纸绢做旧。但染的有时能见到水渍痕,即使染得匀净,也因为没有自然老化产生的“包浆”而暗淡无光;熏更可以看见烟气焦黄的样子,都和原旧的光亮“包浆”大不相同。在显微镜面前,这些假的东西都逃不过科技检测的火眼金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