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秋拍的井喷、天价艺术品接连出笼、牛市来临的期望……这一切的一切喻示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虽然面对众多障碍与问题,但发展的欲望和冲动已将虎年胀得满满的。所以我们讲,虎年对中国艺术品市场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然而,作为一个新兴市场,中国艺术品市场虎年的发展将更多地取决于国际、国内市场及其环境的快速变化,也只有在变化中,我们才会看到机遇的影子。
在新的一年里,中国艺术品市场有哪些新的亮点?市场结构会有哪些变化?瓶颈问题该如何解决?基础问题应怎样推进……在虎年来临之际,本报记者与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研究员西沐先生进行了以下对话,以期对虎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雄姿有一个更加准确与生动的描绘,兼供艺术品爱好者选择藏品时参考。
内地藏家积极参与海外拍卖
记者:金融风暴后,中国艺术品市场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调整,整合能力迅速增强,以华人文化圈为中心的推动,再加上印度艺术品市场的不断兴起,特别是香港与北京的呼应,推动了亚洲艺术品市场复苏与整合发展的步伐,逐步成为世界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一个新的亮点,您认为这个“亮点”在虎年会不会更亮?
西沐:会的。随着全球经济“触底”反弹,亚洲藏家尤其是中国内地买家活跃起来。据香港佳士得公司统计,在去年的秋拍中,来自亚洲区的买家所占比例高达86.4%,而中国买家达69%,其中内地买家的购买力最为强劲;另据报道,“亚洲当代艺术”拍卖的总成交额首次超出美国。2008年7月到2009年7月,亚洲当代艺术拍卖额达1.3亿欧元,而美国当代艺术拍卖额为1.23亿欧元,其中中国当代艺术拍卖额达9500万欧元,是这一趋势的最大获益者,这意味着中国继续保持“全球艺术品拍卖收入排名第三位的位置”。
在国运的牵引与巨大消费能力的推动下,华人文化圈的文化认同感将进一步增强。从全球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局势来看,中国及亚洲区在世界艺术品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政经实力和文化主导权的进一步提升,致使国际藏家对中国艺术的需求也呈稳定上扬的趋势,从而让中国艺术品市场有了更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亚洲藏家并非只活跃于亚洲艺术品拍卖市场,2008年和2009年,中国各地的买家积极参与了纽约、伦敦等地的拍卖,纽约、伦敦近期拍卖的中国买家人数之多为历年之冠。有研究认为:2009年第三季度,全球艺术品市场出现了复苏迹象,而中国市场的表现则明显优于全球。同时,北京作为中国艺术品中心的位置将继续强化。可以预料的是:北京艺术品拍卖份额还会继续增加,亿元价格在北京的出现,冲击力是巨大的,它对海外拍品的吸引力不言而喻,这进一步增强了北京艺术品中心市场的地缘优势。
收藏逐步成新兴的文化时尚
记者:近年来,我注意到书画市场有这样一个巨大转变,就是同一位名家的作品也会因艺术含量不同而以不同的价格成交,这说明藏家的素质在提高,“听画而不看画”的现象在逐渐消逝。我想,这种现象在虎年的艺术品市场中会更加明显。
西沐:是的。以学术为主线的艺术史视角,会让藏家进一步聚焦于关注典范与经典的价值存在,泛艺术化的运作效应会一步步降低。随着收藏规模与参与人数的不断扩展及藏家素质的提升,及以新的价值构建为核心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收藏文化的不断的形成、发展,中国的收藏正在由雅好研究、鉴赏投资,逐步成为一种新兴的文化时尚。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内外各种艺术品拍卖会上,中国企业家从商界抽身出来,将投资眼光锁定在艺术品上,于是老一辈藏家正逐渐淡出,而民营企业家则成为收藏的主力。这表面上是一次寻常的购买力及参与群体的新陈代谢,其实质反映的却是一种收藏文化价值判断的变化与确立。今天的中国企业家投身艺术收藏,可以说已经成为是一种潮流、一种时尚。收藏,也成了一种品位的象征与标签。与此相对应的是,关于收藏价值标准的研判也在一步步走向理性与现实,这是目前这一企业化资本参与势头进一步保持的主要支撑。
记者:对于进行艺术品投资的企业家来说,艺术品可能首先是一种消费,但也不排除把它当作一种投资或金融工具。甚至有一种说法:企业家将接管艺术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