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角斗士》中,导演斯科特运用新的特效技术和娴熟的剪辑,将战争和角斗场面拍得赏心悦目、震撼人心。尤其是影片开场罗马人与日耳曼人那段长达15 分钟左右的战争场面,更是被CNN 电视台誉为影史“最佳战争场面之一”,堪称经典。在《斯巴达》制片人泰波特看来,千禧年后的电影拍摄技术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可同日而语,运用新的视觉特效,现在的导演能制作出更逼真、更波澜壮阔的大场面,而史诗片主要仰仗的便是这个。
不过,华丽壮观的影像并不是《角斗士》成功的唯一原因。事实上,之后的《特洛伊》与《亚历山大大帝》均未能复制《角斗士》的成功。以《特洛伊》为例,该片最为人诟病的便是影片中特效堆砌过多的战争场面,和呆板、造作的人物角色。《百夫长》的导演马歇尔认为,《角斗士》的天才之处,在于它的每一场戏都“忠实于历史,没有一丝矫揉造作的痕迹”。
在今年兴起的新一轮史诗片热潮中,电影人似乎从几部受“角斗士效应”影响的失利之作中找到了原因。《诸神之战》在完成后期制作后,制片人与编剧从头至尾将影片看了一遍又一遍,确保影片中没有任何引人发笑或不自然的东西。“我们可不希望观众嘲笑我们的英雄萨姆·沃辛顿,就因为他穿了古装的裙子。或者因为里面的男人留着编着辫子的胡子,或者仅仅因为神在讲颇为现代的台词。我们尽可能地避免一切让人觉得矫揉造作的东西。”伊万克说道。
而当下在Starz 电视台热播的限制级电视剧《斯巴达》,无疑在“忠于历史”方面做到了极致。竞技场里女观众袒胸露乳、一边做爱一边看角斗、上层社会随便拉奴隶过来发泄性欲这样的细节,均毫不掩饰地展现给观众。
制作人泰波特曾在上世纪90 年代中期制作过一部非常成功的电视剧《战士公主西娜》,而当时该剧的风靡恰恰缘于剧中大量夸张、故意矫情的表演。那时的观众喜欢看有现代感、无厘头的历史剧,觉得新颖、好玩,但如今人们的口味已经变了。高度真实的《斯巴达》便迎合了这种新的口味,原汁原味地还原了角斗的残忍和古罗马的荒淫与性开放。
一面两千年历史、充满寓意的镜子
《角斗士》虽然吹响了史诗片复苏的号角,但之后《特洛伊》、《天国王朝》的失利似乎又浇灭了这股势头。可就在今年,聚焦古罗马与古希腊的影片突然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冷不防地宣告了西方史诗片的复苏。
为什么偏偏是现在呢?包括《洛杉矶时报》和《泰晤士报》在内的国外媒体给出了这样几种解释。
1. 后《300》时代的视觉特效。这部2006 年根据弗兰克·米勒漫画原著改编的电影,讲述了300 名勇敢的斯巴达战士,如何抵抗上万波斯大军的入侵。事实上,影片除了演员是真人的以外,所有背景元素(包括千军万马的波斯军队和战象)全部由计算机生成,史无前例地将史诗片制作出和漫画一样酷的视觉感觉,令人“惊艳”。
《300》向各电影公司传达了这样一个信号:利用创新的电脑技术,再老的历史故事也能焕发出全新的面貌(至少是视觉层面上)。人人都对这块新的大蛋糕趋之如鹜,电视剧《斯巴达》便借鉴了《300》中那种写意的画面感。
“许多人对那些故事已经再熟悉不过,他们知道希腊神话里的每一个角色,但他们不在乎好莱坞怎么捣腾那些角色。他们只想看更酷、更震撼的动作场面。《300》就是这样。”BoxOffice 网站的编辑菲尔·康特里诺说道,“想想《300》之前的《特洛伊》吧。它完全依靠传统的拍摄技术和特效,可观众已经厌倦了这种没有新意的呈现方式。”
2. 渴望逃避现实。迄今为止,今年有两部电影主宰了公众的想象力:一部是《阿凡达》,一部是《爱丽丝漫游仙境》。“在经济不好的时候,人们更渴望逃避现实。”康特里诺说道,“根据每周末的北美票房统计,你会发现,幻想类电影总比那些现实题材更卖座,因为通过它们,观众可以神游至另一个空间和时间。”
一些制片人也顺势改变了自己的投资方向。曾斥巨资拍摄《黑鹰降落》、《珍珠港》等现实题材历史片的金牌制作人杰瑞·布鲁克海默,今年便选择了更具神话色彩的《波斯王子:时之沙》和《巫师学徒》。“观众们看着自己空白的账户,他们并不开心,”布鲁克海默说道,“他们想逃避烦恼。我想拍他们现在更愿意看到的电影。如果你找对了路子,会获得巨大的成功。”
3. 适应3D 潮流。美国去年的本土票房较前年增长了10%,其中很大部分增幅正得益于3D 电影的发展。《阿凡达》、《爱丽丝漫游仙境》及一些动画电影已经为3D 电影开了好头,可试想一下,有什么比场面宏大、依赖视觉呈现的古装史诗片更适合3D 化的电影题材呢?事实上,《诸神之战》原本只是部彻头彻尾的2D 电影。制片方在影片原定上映日期前几周,才临时决定将《诸神之战》硬做成3D 的,并推迟了上映时间。“我们认为电影在原来2D 制式下也很好,”华纳总裁杰夫·罗宾诺夫说道,“但当你看到影片中像美杜莎和海兽这样的角色时,你就会觉得做成3D 还是有道理的。”
除了以上几点之外,西方史诗片的复苏应该还有更深层面的原因。“和童话一样,这些故事之所以得以流传,因为它们关注了人类经历中的核心价值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电影教授玛利亚·伊蕾娜说道,“混乱时期下的家庭、铲除障碍和怪物的英雄、爱情的体验、复仇的渴望,这些元素都是人们切身感兴趣的。”在历史学家、《现代生活的古典向导》一书的作者娜塔莉·海恩斯看来,古装史诗片的复苏还有某种“潜意识”的原因。“我们之所以不断回看那些历史故事和人物,部分是因为它们的戏剧性很强,”海恩斯说道,“但它们也或多或少能让我们植入自己的‘潜意识’。”
举个例子,描绘强大的古罗马帝国入侵苏格兰的《百夫长》,很难不让人联想到现在的阿富汗战争。“这是一场没有荣誉、没有尽头的战争。”百夫长昆图斯在影片中这样说道。在导演马歇尔看来,影片的现实性寓意是他有意加入的。“我不想强迫观众去接受,但这种与现实的相关性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当如今主流电影中唯有像《绿区》这样的少数影片敢于将矛头直指当下的现实问题,人们需要史诗片来维系某种平衡。这些神话或历史故事同样探讨了帝国的终结、全球化效应以及为抢夺自然资源而爆发的战争之类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可当这些问题一旦放到以当下为背景的电影中时,则极难引起足够多的关注。人们不忍去看,也不愿去看。就好比我们只有通过那一面有2000 多年历史、充满着寓意的镜子,才能照清楚当下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