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一些新生代的收藏家开始将兴趣爱好转向了小而精的木雕艺术品,其中,明末至清代的竹雕藏品受到藏家的追捧。在这些竹雕艺术品中,人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艺人那奇巧绝妙的艺术构思和精细入微的雕刻功力。
清早期 竹雕持扇童子笔架
整个雕刻手法细腻入微,面部轮廓柔和,衣纹流畅,形体饱满,此笔架造型写实准确,刀工细腻周全,属清初竹雕器中的佳作。
2009保利秋季拍卖会 成交价:24.64万元
明 竹雕松鼠砚盒
砚盒取材一段竹节,雕刻3只松鼠在松树枝杈间游走。这种力求作品古朴天然的风格也是明代竹刻的一大特色。
2009保利春季拍卖会 成交价: 31.36万元
竹文化
清代大画家郑板桥有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马未都曾讲到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他写的“六分半书”被文人称赞为“乱石铺街”;他画的竹子受到推崇,非常有名。如今不仅能欣赏到他的绘画,还能在其他雕刻艺术上见到他的竹石,这些都彰显出竹文化深入人心。民间还有这样的话:“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这是文人通过观察自然植物后所赋予的一种人格化的品质。竹子是空心的,在汉语中与虚心非常巧合。
中国的竹文化是一种非常广泛的文化,深入民间。由考古而知,我国对竹子的利用可追溯至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竹制的箭镞在原始社会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最早的竹器,目前能够看到比较成形的带有雕工的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竹勺,勺柄上带有很精细的雕工。竹雕艺术在唐宋史籍中都有很明确的记载,但能够看到的出土实物并不多。之后各时代连续出现的各种竹简、竹扇、簪、笔杆、篾盒、竹席、竹胎漆器等等都充分证明了竹雕与古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在明中期以前,竹雕主要介于收藏品和日用品之间,还不能称为独立的门类。
竹雕由于文人的喜爱和使用,将它推向市场。其实,文人开始不是以市场为目的,而是为自己欣赏、把玩。但文人是社会的一个标杆,由于文人的推动,就有了社会的追求,进入了市场。
明中期以后,随着商品经济萌芽的出现,大量文人的喜爱与追捧,竹刻的艺术性得以大幅提高。在题材上,无论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大多寄托了文人的情怀。文人讲究意境,所以竹雕的很多意境都跟中国画非常相似。由于竹雕艺术的成功,同时影响到象牙、犀角、紫檀、黄杨这些贵重材料的雕刻,它们都有仿竹器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