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说《三国》
新《三国》价值观有问题
新《三国》播出,不仅引发观众的热议,不少文化界的知名人士也“有话要说”。
成君忆:把恶的美化了
《水煮三国》作者成君忆表示,去年时看了新《三国》电视剧的片花,就预感到其拍摄得并不理想,主要是高希希导演在其中表现的价值观有问题。成君忆认为,高希希在剧中使曹操这个奸雄显得比较可爱,有值得人模仿的地方,并对一些恶的东西进行美化,这是我们整个时代道德观所呈现出的一种问题。有人认为没必要忠实于《三国演义》,认为它只是一部小说,这是我们对《三国演义》存在误解,很多人根本没看懂。《三国演义》可以分两部分看,首先是史实部分,罗贯中掌握的历史资料比我们现代丰富得多,而且他对史料的整理也比《三国志》好,《三国志》本身各人物传中有矛盾、冲突、错乱的地方,《三国志》也并非是正史,“志”相当于私人日记,它只是私史。另一部分是文学虚构部分,其中的很多我们根本没看懂。
鲍鹏山:赞成新曹操
对于新《三国》电视剧,百家讲坛主讲人、上海电视大学教授鲍鹏山认为,陈建斌饰演的曹操表演不错,演出了政治人物内心的深沉和城府,比较具有内涵。对于目前争议较多的给曹操翻案的问题,鲍鹏山表示,他赞成新《三国》电视剧对曹操形象的塑造。因为在曹操所写的一些诗歌中,表现出他是个有情怀的人,有一种大政治家救国救民的志向。曹操反抗董卓,也是出于是非而不是出于利害。我们现在反对曹操,很多还是从皇族正统的观念考虑,曹操虽是权臣,但他没有篡权。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当时也是一种必然,汉献帝懦弱,其他人没有能力、威望来让天下英雄听从。曹操安定北方,还是顺应历史与民意的。(刘婷)
■网友说《三国》
《三国》的“杯具”与“洗具”
《三国》热播,网友争相关注,每天都有大批网友在各大贴吧中抒发看完新剧后的感想。特别是《三国》中的“雷人”语句,众网友对其的态度已经迅速从高呼“杯具啊”转变成了津津乐道的“洗具呀”,以“找茬儿”为乐,并生发出很多奇思妙想,称《三国》为“难得一见的大型古装喜剧,集搞笑、穿越、偶像、言情、伦理、悬疑于一体”。
●刘备去参加会盟时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杯具:刘大哥,这是从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日知录》里摘出来的吧?
洗具:顾炎武:我要穿越回去向刘备索取原创版权!
●曹操高声道:“你们不是把金銮殿都视为圣地!”
杯具:金銮殿最早出自唐代的大明宫中的一偏殿。是文人学士等待皇帝诏命应对之所,因此经常被文人引以为荣,久而久之就成为皇帝宫殿的统称。
洗具:曹操又把金銮殿的典故向前推进了400多年。
●董卓:“洛阳就是豪华,在这里我都乐不思蜀了。”
杯具:“乐不思蜀”是刘备死后,他的儿子刘禅说过的话。
洗具:又穿越了。
●吕布:我家貂蝉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首!
杯具:知道春秋战国的西施,知道西汉的王昭君都可以,但你是怎么知道大唐美女杨玉环的?不仅知道,还圈了小团伙。
洗具:根据此剧的风格,此时陈好饰演的貂蝉该作感动状,“夫君你真爱我!”
●王允力劝貂蝉献身董卓:“欲要杀禽兽必先献身于禽兽。”
杯具:貂蝉在剧中凄凄切切地回答:“义父此举与禽兽何异?”
洗具:堂堂大司徒,这是啥逻辑?
●刘岱:我有上将军潘凤,手执一柄百斤重的开山斧,有万夫不挡之勇,此人必可斩杀华雄。袁绍:你敢出战么?潘凤:有何不敢?我的大斧早就饥渴难耐了!
杯具:用高希希的话说,潘凤这是想要用平易近人的方式让“90后”亲近历史。
洗具:上将军潘凤的拟人手法了得。
●曹操某日清晨醒来,看见插在桌上的剑,摇头感慨:“要杀便杀嘛,何必犹豫,搞得自己很痛苦。”
杯具:《三国》是史诗巨作啊,曹孟德说出这话我们也很痛苦。
洗具:亲民派认为曹操这样说话也很可爱。
●曹操:我的脑袋太贵,你的又太便宜,抱歉。
杯具:编剧安排曹操说这句话是为了塑造他的亲民形象?
洗具:陈宫只有无奈摇头,不用说对不起,谁叫我的脑袋便宜呢。
●为了让义女貂蝉去献身董卓,王允毅然开始了绝食。仆人焦急地对貂蝉说:“主公水米未进已经是第九天了。”
杯具:50多岁的王司徒大人还要使这招。吉尼斯说人不吃不喝撑过10天就算是奇迹,司徒大人真是不容易。
洗具:王允改名“王坚强”。(实习生 吴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