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称这种交易现象为“滑稽剧”,是因为藏家都知道:拍卖行历来都是凭眼力淘宝的场所,不保真是合理合法的,您拍回赝品后只能吃哑巴亏,没地方说理去;与拍卖行相比,画廊可就没那么幸运了,销售赝品的画廊一旦被发现,那可属商业欺诈行为,消费者一告一个准——这是路人皆知的游戏规则。可见,到正规画廊买画放心,去拍卖行买画担心。既然如此,开篇提到的“滑稽剧”为何还接连上演呢?
如此一来,我们就要反思中国画廊业现存的问题了。结合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最新出台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白皮书》的相关调查,我们大致得出以下结论:中国画廊业当前大致有经营定位总体起点偏低、竞争无序、艺术品经营者自我约束能力差、交易混乱等多处硬伤,而且这些硬伤有些还是致命的。
硬伤 1
经营定位
总体起点偏低
作为艺术品市场的主体形式之一,画廊是通过联系艺术家和消费者,以经济交换的方式,使艺术品的所有权发生转移,完成艺术商品相互让渡、转手的过程,并发挥艺术品的审美、认识、教育功能。这就要求真正意义上的画廊起点要高,不仅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还要有前瞻性的艺术判断力。但是,事实却是当下画廊的经营定位总体起点偏低。
《中国艺术品市场白皮书》指出:现在,虽然全国有近九千家各种画廊,而真正能称得上“画廊”的只是凤毛麟角。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画廊应普遍实行代理制,注重对市场的营销策划和对艺术家的包装及推介,其主要任务是“栽培”艺术家,发挥艺术品的审美、认识、教育等功能。但是,严格地说:国内基本没有成功实行代理制的画廊。从实践结果看,现在的不少画廊基本属于“商品寄卖店”,采用的是艺术品市场中最低级的交易方式——经营者们将商品画成批量地买进卖出,或兼营工艺品、复制品、印刷品,价位偏低,与普通商品差别不大,面对的不是收藏者而是一般的消费者,接纳的也非艺术家而是普通的艺术生产者,没有成为艺术品市场的主流。
画廊经营定位总体起点偏低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不太理想。我们在《挣扎在生死线上的中国画廊》一文中曾提到:2008年底,中国画廊业的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到总人数的29%,接受过专门教育及相关技能培训的不足总人数的9%;2009年底,从业人员的学历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其中接受过专门教育及相关技能培训的人也只有12%。
硬伤 2
竞争无序
挤压愈演愈烈
艺术品市场主体机构的形式理论上可分为画廊占主导地位的一级市场和以拍卖行及艺术博览会为主的二级市场。一级市场只有与二级市场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才能够有效地促进艺术品市场的整体发展。然而,在我国艺术品市场中,这两级市场关系错位,甚至相互挤压,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近几年,艺术品拍卖行火爆兴起,且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专业人才,有能力收购潜力大、名气响的艺术家的作品,在宣传上也不惜重金,吸引了一批有实力的买家,而遍地开花、此起彼伏的小型拍卖活动(简称“小拍”)也使中低档作品找到了出路。在这种情形下,画廊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其生存空间更为狭小。真正想做出艺术水准的画廊多因经济问题,很难承担起代理、宣传艺术家的职责。于是,无序的竞争成为圈子里的潜规则。画廊不甘遭受关门垮台的命运,不得不进行投机倒卖,如有些画廊与一些不道德的拍卖行联手,导演造假、假拍和拍假(“三假”)的丑剧。《中国艺术品市场白皮书》主笔西沐研究员表示:“竞争无序的局面在恶性循环中愈演愈烈,让原本是二级市场的拍卖行成了一级市场,而原本应该是一级市场的画廊却沦为投机倒把的‘二道贩子’,其主体地位无法建立。”
硬伤 3
唯利是图
致赝品满天飞
在经营起点偏低与一级和二级艺术品市场竞争无序的形势下,画廊企图改变即将破产的命运,唯利是图的拍卖行亦野心不减。于是,种种缺乏自律的行为堂而皇之地产生了,最主要的表现是赝品劣作狂轰滥炸。
“在中国,如果画廊不售假,肯定办不下去,因为画廊不仅与客户合作,还要与画家合作。按照国际惯例,艺术品售出后,画廊与画家基本上是各50%的分成。这样,画家会觉得白白被画廊占去了一半的钱,而宁可自己找客户来买自己的作品,或者直接去‘走穴’,但‘走穴’既不会使自己的作品有稳定的价格,也没有可以保证稳定价格的画廊。所以到最后,艺术品市场中‘走穴’活跃,充斥着一堆假作品和劣质作品。”西沐说,“有些无良拍卖行又在搞‘暗箱操作’,即为了扩大规模或照顾卖家的情绪,什么都拍,根本不对艺术品的真假负责任。”
《中国艺术品市场白皮书》提到:至于近年来频频举办的艺术博览会的质量,大都更是不尽如人意。为了能出售更多的展位,赚取摊位费,艺博会主办者对艺术品的筛选有所松动,致使一些艺术态度认真的艺术家对其望而却步;而一些名气不大且急于扩大知名度的画家为了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便不惜费用,蜂拥而入,而艺术作品的质量完全被置之不顾。
今天,某些画廊、拍卖行与艺博会的自我约束能力差已导致艺术赝品、劣作无孔不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