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原本它能超越“二”的,比如别把话说得那么露骨,至少别一遍一遍地说。别为了给一个人提供说“二”话的机会,就让另一个人在旁边当弱智。它一直没有突破两个人之间的简单结构:一个弱智问,一个更弱智地回答。《三国》陷入了极其浅薄的非此即彼的“二”思维,以为够“二”就能表现人物的多面性、事件的复杂性。结果顽强地坚守自己的“二”,把三国拍成了“二”国。
您不觉得《三国》里凡是新加的“二”戏即编导得意的所谓矛盾戏,恰恰是该剧最可笑的地方吗?不仅是最可笑的,也是最反动的,即曹贼和司马贼狼性价值观的集中喷发口。您可以用我之前所说的方式,将这些“二”戏剪辑起来看,就能发现问题了。俺的这个创意,免费提供给电影学院、戏剧学院等等学编剧的小朋友们,这是你们的反面教材,它将告诉你一个编剧的道理:“二”是行不通的。
三国的穿帮“雷语”
下面是热心读者提供给我的“二”素材,我是没有勇气再回头看一眼《三国》了,您要想知道《新三国》的“二”,不怕死的话,自己看——
会盟时,公孙瓒对曹操说:“正可谓是‘天下何人不识君’啊!”其实这是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的诗句。
刘备参加会盟时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出自明末清初顾炎武的《日知录》。
其后,吕布又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这句诗的作者是宋朝欧阳修。
刘备在投靠刘表时说:“我都五十出头啦……”,但吴国太在孙尚香出嫁前说:“刘备48岁……”,刘备讨伐孙权的时候,说孙权比自己小30岁。难道刘备会年龄转移功?
第39集群英会,周瑜喝醉了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这句诗出自北宋欧阳修的《春日西湖寄谢法曹韵》。
第69集刘备准备攻打汉中的时候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句话的出处是五代安重荣《上石敬瑭表》。
司马与诸葛阵前谈心,司马懿说:“蚍蜉撼树耳,你永远不能成功。”“蚍蜉撼树”语出唐韩愈《调张籍》诗:“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许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