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投机有别收藏
一边是拍卖市场险象环生,一边是艺术重复层出不穷,但还是有大量资金汹涌杀入。就和我们的证券市场差不多,谁都明白赚钱的人只有那么少数几个,可还是遏制不住新资金一年又一年往里面冲。这是一个“烧钱”的时代。
弹指间,收藏突破了亿元关口。收藏本身拉开了收藏者之间的档次与距离。郭庆祥肯定地说:“有资金不等于能收藏到好作品;但是,收藏到好的作品,一定要有资金做支撑。光有资金,没有知识也不行;有了知识,没有资金也收藏不到好作品。二者缺一不可。收藏要有口袋,也要有脑袋,还要有魄力。”
大家都听过有这样的企业老板,专买贵的东西,他认为贵就是身份象征。就跟当年暴发户满街拎个“大哥大”乱晃一样。这样的企业家到拍卖市场看画,都要找几个人“掌眼”,人家说那个好,他就买那个,由于自己不懂画,到头来砸在手里的也不少。
对于收藏者,到底是在投资,还是投机?这个问题虽然敏感,但郭庆祥并不回避。郭庆祥说:“中国好的藏家很少。准确来讲,艺术品里的投资者和投机者占绝大多数,甚至超过90%,真正的藏家很少。而这些投机者背后,就是炒作概念。于是出现了好多怪现象。几年前,清初画家石涛的作品1个亿流拍,临摹石涛的张大千作品却卖了1个多亿。两个人的历史时间和空间相差数百年,石涛的艺术成就对中国的绘画艺术贡献巨大,这不就奇怪了吗?所以,我一直不懂,石涛为什么卖不过张大千,赵无极卖不过画家陈逸飞?另外,在许多拍卖会上,齐白石、张大千的作品每场都是主打,我要问,哪来这么多齐白石和张大千呢?”
此外,为迎合手里掌握着大把资金的收藏新贵的好恶,包括鉴定方面的知识分子也有人出卖自己的灵魂。只要你给钱多,他就可以把假的鉴定成真品,给钱再多一点,还可以把作品的年代提前几十年、几百年。
探究收藏、投资、投机的深层关系,郭庆祥认为现在投机者太多,完全把艺术品当作商品来运营。他提醒美术爱好者、投资者,要提防投机者的动机和用意。国内有一名投机者,在媒体上公开叫嚣“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大肆炫耀艺术品是靠金钱左右的,在市场上他把哪一幅画搞的价钱比较高,它就是艺术品。这种公开的、猖狂的荒唐言论,混乱了艺术品市场,也亵渎了艺术,居然还有人相信,这是我们如今这个社会审美缺失导致的。
这种艺术品的投机者,终极目标就是把富人游戏转嫁给大众。艺术品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某些人制造所谓艺术品上市,难道不是把人类的精神思想任意在交易所交易,旁若无人地进行炒作吗,这不荒唐吗?这样无限度地抬拉价格,就是要把最后一棒交给最后一个“傻子”。文化产业的发展肯定的说是件好事情,但不能打着文化产业的旗号,把“思想灵魂”当作交易的产品,而失去了文化本质的意义。
春天里也会有寒流
如同早春时节,艺术品收藏也会遭遇寒流。
文艺评论家毛时安撰文说,现在每年每个种类的文艺样式,其创作总量都几倍于新中国成立后的总和,而且均呈逐年递增的态势。但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有着几何数量的增长,文艺创作的景象并不容乐观。我们还没有培养出多少大师级的艺术家,没有创作出几部真正具有史诗性质和时代纪念碑式的作品。
还有评论家指出,有些艺术门类已经迅速成为“人傻、钱多、速来”的“产业行业”。而文艺批评,变成了“当着官员说套话,当着作品说胡话,当着大众说瞎话,背着大家骂粗话”。
郭庆祥表示,正是因为这样的人为因素和市场客观规律,人们对收藏要有一份理性,一份冷静。他说,眼下艺术品的升幅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投资者要留意部分作品被炒高价,随时会“粉身碎骨”。
郭庆祥的冷静与审慎是有理由的。在2011嘉德春拍中,去年还被称为“软宝石”的53件田黄拍品,今年就有20件最终流拍。在重庆,一件重达36500克、起拍价3.333亿元的巨型田黄石,同样没人伸手。在天津,中诺国际2011春季拍卖会拍价定为1500万元而备受关注的玻璃种帝王绿翡翠挂件最终以流拍收场。
中国绘画作品艳阳高照,不过,日本人的教训却很惨痛。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繁荣,泡沫翻滚,如癣疥般涌现的日本富豪出手阔绰,以100多亿美元买下大量世界名画,其中凡·高的《向日葵》、《加歇医生的肖像》和雷诺阿的《红磨坊街的舞会》,塞尚的《水中倒影》都被日本人收入囊中。可好景不长,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日本经济显露颓势,增长放缓,值此衰败之世,或破产倒闭或周转不灵的富商巨贾,再也无心附庸风雅,纷纷将手中的世界名画以跳楼价出手。其中,《红磨坊街的舞会》、《水中倒影》等卖价均只及买价的2/3甚至1/2。
“收藏也不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在收藏界浸淫20多年的郭庆祥,醒出三条感悟,他通过本报提醒正在收藏之路上奔走的同行:一是对艺术品感性认识,理性收藏。感性认识指的是艺术家的作品一定是感动人、打动人的,有情感,有思想,有时代精神。这才是艺术品的艺术价值,真正的藏家不能不收到以上作品,这是收藏的任务和收获。二是判断作品,要着重看艺术家的独立思想,创新精神,被时代认同,被历史认可。三是收藏的高尚境界,不比数量,比精品。一个好的藏家,一定要自我淘汰,因为藏家每天在进步,对艺术的认识在提高,这是艺术收藏的规律。
郭庆祥的理想是把中国最优秀的艺术作品推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他说:“这才是我认为有意义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