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自主性
为增强经济发展的自主性,需要重新选择并确立主导产业,将出口导向型模式转向内需主导型,并适时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转向浮动汇率。
主导产业逐步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在选择未来的主导产业时,我们应遵循生产率上升基准、收入弹性基准和产业关联基准来确立。2009年国务院陆续公布的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物流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除纺织、轻工业和物流属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外,其余大都具有资本密集、技术含量较高以及产业关联度大的特点,具备将其确立为未来主导产业的条件。如再辅之以必要的产业政策,可以助其成长为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产业。
与此同时,要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型企业成长的环境,从注册资本、税收、贷款贴息方面给予优惠。通过扶植科技型企业的成长,使中国逐步走出高度依赖比较优势产业的困境,实现主导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换,籍此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增强经济发展的自主性。
出口导向型转向内需主导型。中国有着广阔的国内市场,依靠本国市场完全可以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为配合转型,我们应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要建立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协调增长的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通过国民收入分配适度向居民倾斜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以便更大限度地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要将政府部门的支出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以缓解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现状,为消费带动经济增长提供外部保障条件。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向浮动汇率过渡。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质仍是固定汇率,因缺乏足够的弹性容易造成输入型通货膨胀;另一方面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直接助长外向型经济的过度发展。
与汇率低估和固定汇率相比,本币升值和浮动汇率更符合中国的长远发展。本币升值对外可以减少与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摩擦,营造良好的外贸环境;对内则有利于淘汰落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不仅有助于化解输入型通货膨胀,为国内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而且也不需要根据外汇储备的增减而相应增减本币供给,从而增强本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鉴于此,汇率制度在短期内应实现人民币的缓慢升值,长期看,应逐步向浮动汇率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