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窟第25窟北壁耕稼图
莫高窟第275窟西壁壁画
莫高窟第419窟龛内飞天
莫高窟第四十五窟西壁龛内南侧菩萨像
榆林窟第25窟北壁弥勒二会说法图
“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正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这是迄今为止敦煌艺术在京城最大规模的亮相,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闻讯而来。人们在“零距离”接触伟大的敦煌石窟艺术的同时,更切身感受一代又一代敦煌艺术家们的心血与成就……
莫高窟美术馆融为一体
站在北京五四大街街头,遥望熟悉的中国美术馆,人们惊异地发现西北大漠的敦煌莫高窟仿佛竟然“落户”北京。为了完美体现敦煌艺术的华美与神秘,中国美术馆有史以来第一次如此“大兴土木”。只见巨大的敦煌莫高窟彩色外景喷绘把美术馆的外面包围起来,与美术馆实体融为一体,绿顶红柱的莫高窟牌楼竖立于前庭,“莫高窟”3个金色大字在阳光下格外耀眼。
中国美术馆和敦煌的渊源由来已久,作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美术馆建筑本身就是在建筑大师戴念慈主持设计下,吸收了敦煌莫高窟九层飞檐的传统造型语言,成为现代建筑与传统民族建筑成功结合的典范。
如果说美术馆外观的变化还在意料之中,那么在展厅内部的设计上则足以让人叹为观止。走进美术馆,可以看到美术馆现有空间已被改造置换为敦煌洞窟的立方形空间,并运用了敦煌特有的棕灰色以及象征喜庆吉祥的红色,再提取敦煌的沙子、石材等作为设计元素,脚下的美术馆方厅地面也整体铺设了莫高窟的八瓣莲花砖,期唤起无数参观者对敦煌的遥想。精美的壁画、彩塑近在眼前,复原洞窟各具特色。人们穿梭其间,穿越时空,探寻宝藏。
令人惊艳的石窟艺术
敦煌,地处北纬40度,东经92度,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标,地理位置十分特殊,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从公元4世纪开始,随着佛教东传与兴盛,敦煌连续开窟造像,千年不断,形成了中国佛教艺术的辉煌宝藏。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麓,开创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营造时逾千年,现存洞窟735个,至今保存有彩塑2000余尊,壁画4.5平方米。
这次展览是由中国美术馆和敦煌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是敦煌艺术首次走进中国美术馆,也是一次最全面、最具学术脉络的敦煌艺术展。绝大部分展品来自敦煌研究院提供的从魏晋南北朝到元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计有精美复原洞窟10个、敦煌彩塑复制品13尊、敦煌壁画临本120幅、敦煌彩塑真品9尊、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真迹10件和敦煌花砖10件,展出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
在美术馆圆厅,一尊身长十二三米巨型卧佛引来每一位参观者惊叹的目光。卧佛神态安详,其身的衣褶细纹皆清晰逼真,给人以飘逸超脱的感觉。这就是按照4∶5比例复制的莫高窟第158窟巨型涅槃卧佛。
这次展出的复原洞窟里,精美的壁画临摹品完美展示了敦煌艺术的精髓,它们也是几代敦煌艺术家们数十年心血的结晶。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说:“将这些珍贵的壁画进行临摹复制,不仅是为了展示敦煌艺术,更是研究、保护和传承它们的重要手段。”
敦煌壁画的题材内容丰富多彩,有佛经故事、佛像、飞天、伎乐天、供养人、藻井。其中不乏鸿篇巨制,如《帝王图》、《张骞出使西域》、《都督夫人礼佛图》等都是长达数米的完整壁画临品。莫高窟第220窟北壁的舞乐图,是敦煌壁画中规模最大的舞乐图。它以灯楼为中心,两侧立灯轮,天女分别燃灯。乐队28人,分为两组,左右相对,乐工或上身袒裸,或斜披天衣,肤色、发式各不相同,演奏来自中原和从西域、外国传入的各种打击、吹奏、弹拨乐器。两对舞伎素裹白裙,或锦衣石榴裙,在灯火辉煌、器乐协奏中翩翩起舞。据说这是传自西域的胡旋舞。此画场面宏伟,人物众多,色彩绚丽,线描豪放,神采生动,令人惊艳。
“藏经洞”内细赏遗珍
敦煌藏经洞被誉为“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是莫高窟第17窟的俗称。这里藏有上起三国、下迄宋代近10个朝代的五六万件历史文物。内容包罗万象,除了佛、儒、道和其他宗教经典外,经、史、子、集、诗、词、曲赋、通俗文学、水经、地志、历书、星图、医学、数学、纺织、酿酒、熬糖、棋经等一应俱全,还有大量民间买卖契约、借贷典当、账簿、户籍、信札等。还包括汉、藏、回鹘等多种文字写本。这些堪称研究中古社会的第一手资料。20世纪初,藏经洞文物流入西方以后,以藏经洞发现为肇端,继而引发国际敦煌学的兴起,敦煌也成为中国艺术家心目中的圣地。
这次展览,在复制的藏经洞内展出出土文献真迹10件,其中8件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内有一份北宋年间手书的“酒账单”,纵33.5厘米,横118厘米,头、尾皆残,存49行。纸张接缝处,钤有“归义军节度使新铸印”长方朱文印。研究者认为,此酒账单立于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反映了敦煌当时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多方面的情况,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原纸割裂为二,前11行藏敦煌研究院,后截由日本青山庆示先生收藏,1997年捐赠敦煌研究院。这些作品不仅是历史实物,也是中国古代书法的重要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