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专题不显示
大雄如来传(下)
2008-02-28 15:26:23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16.鹿苑传教
  释迦牟尼成佛后,即从事说示传教。他知道曾追随伺候过他的五名侍从,其时正在贝拿勒斯鹿野苑中力修苦行,正待化度,便前往鹿野苑。
  在鹿野苑中,释迦牟尼向憍陈如等五人说法道:欲求大道应防止两个极端,一为享乐纵欲的生活,这是堕落,一为禁欲的苦行生活,这是痛苦。避开这两个极端,行于中道,能导致智慧觉悟,即可修“八正道”,脱出生死的苦海。五人听后,顶礼拜服。他又向五人说了生灭四谛之法,憍陈如等五人便皈依了释迦牟尼,同时被度为比丘,成为最早的信徒。
  他们遵循释迦牟尼倡导的正道修行,不久就修成阿罗汉果。[阿罗汉是小乘佛教的出世圣果,已了脱生死,不再来三界受生,故亦无灭。

17.佛陀收徒
  此后,释迦牟尼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广收弟子,建立僧团,奠定了原始佛教的教义。
  几年之间,释迦牟尼先后度化了波罗奈斯国的王子耶舍,专修事火外道并甚有名声的摩诃迦叶等多人。在摩揭陀国王舍城,国王频婆娑罗及其子阿阇世也先后皈依了佛陀,在舍卫城,拘萨罗国王也皈依了佛陀。释迦牟尼弟子甚多,相传有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即摩诃迦叶、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等十大弟子。
  众弟子乞受戒法后,皆独行用心,勇猛精进,正心诚信,不会放逸。并常云游四方,慈悲教化,普渡众生。

18.佛陀说法
  释迦牟尼组建僧团后,常端坐千叶莲花上,向僧众弟子讲经说法。
  他所说之法,有佛教的“三皈五戒”,所谓三皈,好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为佛门三宝,所谓五戒,即戒杀生,戒偷盗,戒淫邪,戒妄言,戒饮酒食肉。
  释迦牟尼宣讲之法,主要有“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其大略意思是说,世间存在的一切,都是种种痛苦的现象,即所谓“苦海无边”,造成痛苦的原因是爱欲和贪欲,要想脱离痛苦,必须根除欲望,遵循佛门的正确途径,证入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
  另外,释迦牟尼还主张种姓平等,他说:“不应问生处,宜问其所行,微木能生火,卑贱一贤达。”[释迦牟尼的思想,主要见于《阿含经》]

19.佛陀省父
  释迦牟尼成道后不久,曾在摩揭陀国王舍城东面的灵鹫山结茅小住,其时摩诃迦叶、舍利弗、目犍连三人正跟随身边,听他说法。这时,他听说父亲净饭王已有病在身,渴念情殷。自思:如今佛道已成,回国省父不会再惹尘障,遂带摩诃迦叶等三人回迦毗罗卫国。
  净饭王一听得悉达多王子已成佛归来,不觉大喜,便扶病偕同王后率领群臣出城迎接。亲族百姓,也都焚香献花相迎。
  释迦牟尼返回故国后,广宣佛法,许多亲族和百姓,也争相求度。迦毗罗卫国佛教大行,得道者如林。
  三个月后,净饭王病逝。释迦牟尼为他举行了火葬之礼,超度他升天,并收拾遗骨,造塔供养,丧事完毕,仍率弟子离开故国。

20.重见妻儿
  释迦牟尼回迦毗罗卫国后,他的妻子耶输陀罗携其子罗睺罗也前往恭迎。其时罗睺罗年方七岁,聪明智慧。
  国中跪迎佛祖者即罗睺罗、耶输陀罗。另两人为释迦牟尼的堂弟阿难及王宫理发师优波离。
  释迦牟尼向他们宣讲佛法,后来也先后度了他们出家。罗睺罗、阿难、优婆离皆修成阿罗汉果,一起成为佛陀的十大弟子。佛陀灭度后,阿难由于听法多,记忆力强,遂诵出佛陀所讲的人生宇宙的实相真理,优婆离亦诵出佛陀为弟子们制定的行持法规,记录下来后,就是佛氏三藏书中的经藏和律藏。
  耶输陀罗后来与释迦牟尼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一起皈依佛门后,成为最早的比丘尼(尼僧)。

21.采花献佛
  释迦牟尼在印度北部游历传教,一日于林中树下静坐,头上光环,巍巍无量,如日月之光,辉映四方。
  村中有一贫穷少女,为大家作佣人,她善良贤淑,敬信三宝。当时遥见佛祖,心怀喜悦,苦于无力,不克供养,即去荒野,采集香花鲜果,供献佛陀。
  释迦牟尼知道她的心意,面露微笑,发大慈悲心,对她说法,并道:“一切众生,皆当随时随处出至诚心,广植善因。勿以贫贱为忧,勿轻视小的施舍,以为无福。
  少女闻法后,心解佛慧,矢志随佛以离尘世诸浊苦,勤苦修身以求解脱。释迦牟尼度她出家,号为妙花。

22.佛化无恼
  舍卫国有一人,名叫无恼,身材魁悟,力超壮士,勇猛好斗,从师一婆罗门,有一天,师父唆使他清晨执利刀出门,到中午时,若能杀够一百人,把百只指头穿成指鬘(环状装饰物),饰之就能升天成神。
  无恼被惑,若醉若狂,逢人便杀,如狮捕兔,剑到指脱,国内之人,奔走藏匿,不敢外出,释迦牟尼知道后,急忙赶去解难。
  这时已近中午无恼捡点手指,已得九十九枚,遍寻人不得,恐错过时间,心中焦躁,恰逢无恼母亲,已做好午饭,怪子不归,出门来寻。无恼心智模糊,欲杀其母,以凑指数。
  释迦牟尼赶到,遮到前面。无恼舍母追佛祖,谁知力竭追赶不上。佛祖教化他道:“汝从邪师,伤生害命,造无边罪,岂能妄想成道?”无恼蓦然醒悟,掷刀道傍,五体投地,愧悔不已。后亦随佛出家,永离邪网。

23.佛度猎人
  摩揭陀国王舍城外山峦起伏,林木茂盛,极多飞禽走兽。于是许多人操弓持弩,大肆猎杀禽兽。
  释迦牟尼心中,众生平等,人类畜生,本无差别。某日见一猎人,射猎飞雁,群雁惊飞,一雁中矢,哀鸣堕地佛祖心中慈悲,化作俗人,抱护伤雁劝告猎人道:”大雁生长川泽湖泊之间,与人无争,有什么罪恶,要受到你诛戮呢?要知道,人若杀生害命以自济活,乃是罪孽深重的业障,若不自拔,报应将如影随形,就在目前。“
  猎人听了佛祖之言,感悟悔过,忙取药给雁治伤包扎,并放之于山林,佛祖又点化他道:”慈悲为本不伤众生,博爱济众福常随身。“猎人即皈依了佛陀,愿受佛门五戒,以脱苦厄。

24.驯服醉象
  释迦牟尼还有一堂弟,叫提婆达多,也随众出家,他骄傲狠戾,妒忌佛陀,想争夺僧团领导权,分裂佛教,他诱惑摩揭陀国王子阿阇世杀害了崇奉释迦牟尼的父王频婆沙罗,后来又欲加害佛陀,但三次暗害,都不成功。
  他们又假意请佛陀入城,暗中在道旁埋伏一头醉象,欲趁机杀踏,释迦牟尼带领五百弟子,往城里而来。百姓恐佛被醉象伤害,站在城头,请佛陀不要过去,醉象却昴头甩动长鼻,直奔佛陀,释迦牟尼毫不畏惧,迎了上去,伸开五指似雄狮怒吼,醉象伏地受法,从此驯服,不敢害人。
  后来,阿阇世王觉悟,归佛忏悔。提婆达多党徒离散,众叛孤家寡人,无处容身,气愤而死。

25.收比丘尼
  释迦牟尼返家省父后,他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和妻子耶输陀罗都先后皈依了他。同时,有更多的妇女也信奉了佛教,其中有许多希望能加入佛教僧团,释迦牟尼也准许了她们的请求。
  他说:“我今分众为四众,在家二众,出家二众。凡是信奉佛教,愿意披剃出家的,男的名为比丘,女的名为比丘尼。这是出家的二众。凡是信奉佛教,不愿出家的,男的名优婆塞,女的名为优婆夷,这是在家的二众。”
  本图即为释迦牟尼收女性弟子的情况,傍侧僧人为阿难。
  早期的女性佛教徒都乐善好施,忠诚于佛法,并能传教布道。她们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26.不蓄金银
  “五戒”再加上不观听歌舞,不着华鬘,不坐高广大床,过午不食,不蓄金银财宝,即为佛教的沙弥“十戒”。
  释迦牟尼强调人生皆苦,贪爱皆是苦因,钱财是人所贪爱之物,变化无常,终将消失。欲解脱人生痛苦,就应舍去贪爱之物,消除贪欲之贪,这才可能达到没有痛苦的涅槃境界。
  图中倒卧地上之人,穿金戴银,广积财宝,贪得无厌,但是财宝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贪欲只会使他更为痛苦而无片刻的心理安宁。因此,只有虔信佛祖,崇敬三宝,才能登上“佛筏”,从无知,贪欲而痛苦不堪的此岸渡过生命的长河,到达智慧的彼岸。

27.象猴得渡
  释迦牟尼一日坐在尼连禅河边菩提树下静思,一只猕猴手捧蜜果,一头大象鼻卷竹筒甘泉悄悄跪伏于前,佛祖睁慧眼询问其故。
  猕猴答道:”我原居住山麓林中,有亲眷数百,每日攀树摘果自在生活。但王子游猎射杀我辈,伙伴尽皆丧身,我幸攀树枝过溪而免,今剩一身,求佛祖救度。
  大象也说:我所居处附近有一恶人,对我象群十分凶狠,陷井捕捉,刀箭杀伤,我为避灾祸逃匿于此,幸遇佛祖,祈求庇护。
  释迦牟尼听后,对象猴说道:“伤生害命是佛门第一大戒,滥施强暴的人终将受惩,你们欲要解脱苦厄,须精修磨炼。”说罢遂与象猴同饮甘泉,分食蜜果。象猴大喜,叩拜佛祖,投入尼连禅河,溺水而死,待转世为人,再出家修行,以求解脱。
  今河畔林中,佛度象猴处,仍有遗迹可寻。

28.普渡众生
  ①佛陀带领摩诃迦叶等三位弟子到古印度迦尸弥罗国传教。②有一青年名毗阇先,心地善良,当时久旱无雨,他就到旷野撒谷物喂鸟,以此向天祈雨。③毗阇先父母年迈多病,他尽心奉养,非常孝顺。④毗阇先乐于助人,学校的老教师脚部受伤,他热心治疗。⑤毗阇先妻子贤惠,幼子乖巧,家庭和睦幸福。⑥他好学不倦,略有积蓄,就请妻子购回书籍学习,求取真知。⑦毗阇先勤学仁厚,常于夜半起来为饲养的牲畜加添饲料。⑧持之以恒不失善行的毗阇先为佛陀赏识,就吩咐摩诃迦叶前往渡化他。
  毗阇先悉听了迦叶尊者种种教诲,明白了许多真谛,遂皈依了佛陀,后来成为著名的在家弟子。

 29.佛渡众生(二)
  ①古印度摩揭陀国某村有一少女名叫优那陀耶,她父母双亡。②她摆设一个小摊,出售水果蔬菜等杂货,由于买卖公平,生意还不错。③后来她与同村青年结为夫妇,婚后感情融洽。④不久她生了一个可爱的孩子,家庭更增添了乐趣。⑤可惜好景不长,丈夫因病去世后,幼子亦即患病身亡。她抱着死去的孩子来到正在菩提树下坐禅的佛陀前祈求超度。⑥佛陀对她讲道:娑婆世界的一切,本性都是“苦”,人生皆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苦,别离苦。生活在尘世上,就是生活在“苦”中。⑦优那陀耶回村后,迫于生计,便求助邻里,时逢瘟疫流行,病死之人甚多,人人自顾不及,无力相助.⑧她深感丧夫失子以及人世生活之苦,忆及佛陀的教诲,决心脱离苦海。后来,她精心修行,终成正果。

30.普渡众生(三)
  ①中印度摩罗拘陀国有位妇女名叫波摩,她与丈夫虽非富有,但感情甚笃。②每逢丈夫在田间忙碌时,波摩忙完家务,总要到田里去帮助他,他们还有两个天真可爱的孩子。③有一天,丈夫去地里后,波摩在海边的树下给小儿子喂乳,大儿子在海滩上嬉戏,心里充满幸福。④但人世间的幸福不会长久,波摩喂完幼儿把他放在树下时,灾难已开始降临了.⑤正在田地收割庄稼的丈夫,被窜出的毒蛇咬了一口,很快就毒发身亡...⑥一只凶猛的兀鹫,忽然从天而降,叼起树下的幼儿,刹那便无影无踪.⑦大海掀起了汹涌的浪涛,卷走了正在海滩的大儿子.⑧短短的一天之内,波摩便失去了丈夫和两个娇儿。她悲痛欲绝,望着正在焚烧丈夫遗体的火焰,深感世间之苦,家破人亡的波摩皈依了佛陀,虔诚地祈求解脱。在佛陀的点化下,她潜心修行,勇猛精进,后来成为有名的佛门女弟子。

31.佛说前生
  佛陀有一次向弟子们这样说“以前有一国王叫勒那跋弥,他秉性善良,体察民情,得到百姓爱戴,由于无子,他虔诚祈天帝。不久,王后就给他生下了一个儿子,人称善事太子,太子少时十分聪慧,熟读经书,深明其义理。
  他常端坐菩提树下静思,或听僧众诵经讲道,看见过他的人,都说他相貌堂堂,酷似天帝。
  一日,他途经郊外,见农夫犁田,便下车试之,随即看见了这样一件事--耕地之时,地中的许多虫蚁被驱出;一只蛤蟆趁机饱餐虫蚁;尔后一条蛇又吞食了蛤蟆;接着一只大雕飞来啄食了那条蛇。
  太子看后,感慨不已,心忧不乐。他一面随国师遍访名山,求学寻道,一面劝告父母多做善事,更加体恤民间疾苦。后来,当善事太子到了绀琉璃山时,众多天女手持珠宝,奉献于他。佛陀最后说道:那时的善事太子,就是现在的我啊!勒那跋弥国王就是现在的净饭王,那时的王后就是我母亲摩诃波耶。

 32.双林灭度
  释迦牟尼八十岁时,一日到了拘尸那伽城外娑罗双树林间,这地方四面各有两株娑罗树,枝枝相对,叶叶相映;中间绿草如茵,上下野花如锦,香气四溢,清幽宜人。
  佛陀命阿难在双林中设席铺床,然后头北面面,右肋着席,叠足安卧,中夜之时,他对弟子说完最后的遗教,便默然无声,安祥圆寂。
  释迦牟尼双林灭度后,他的出家弟子和世俗弟子们无不泫然流涕,皆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瞻仰佛的遗容,缅怀佛的功德。七日后,由大弟子摩诃迦叶主持了葬礼,在拘尸那伽城天冠寺举火焚化,薪尽火灭,摩诃迦叶取出舍利(高僧遗体焚烧后留下的珠状物),分为八份,用净器装盛,分送八国造塔供养。

33.佛光普照
  释迦牟尼静坐菩提树下得大觉悟后,创立了佛教基本教义,他广收门徒,组建僧团,度人不计其数,总计其一生,说法四十余年,谈经三百余会,功德无量。
  自他灭度后,佛教弟子多次聚集,追述他所教的学理,编集成卷帙浩繁的大藏经。
  他的生平事迹,也随着佛教在亚洲地区的传播而流传开来,并逐渐被后人赋予神秘的色彩,他本人也被神化为法力无边的佛祖。
  我国汉族地区人们习俗上称他为如来佛,如来,是佛的十种称号之一。“如”即“真如”,指佛所说的“绝对真理”,循此真如达到佛的觉悟。“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
  大乘佛教认为有许多佛,故如来并不一定专指释迦牟尼。

34.生处塔  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地区)林微园中。

35.成道塔  在印度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境内)善胜道场元吉树下据传,佛陀就是在此悟道的。

36.转法轮塔  在印度波罗奈国(今瓦腊纳西城地区)古仙人住处鹿野苑中据说,佛陀于此地第一次向阿若乔陈如等五人说法,并使他们成为第一批佛教信徒。

37.涅槃塔  在拘夷那国(约今印度联合邦迦夏城地区)力士生地秀林双树间。据传,佛祖就在此处逝世圆寂。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