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鉴藏
书画“扇面偷换”造假法辨识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08-08-22 11:14:31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图一 

 
 
  图二 

  扇面是中国书画形制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它是艺术与实用的巧妙结合体。有些书画名家很喜欢作扇形幅式的作品,如齐白石、黄宾虹、陆俨少、吴昌硕与潘天寿等等。他们为世人留下了许多精妙无比的扇面制式作品,现在深得藏家的青睐,已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扇面形制具体样式有二种:团扇与折扇,平时常见的是折扇样式。在折扇形制材质上创作书画,约定俗成地具有“一纸俩作品”的特点。通常是一位或二位书画家在扇面的一面作画另一面写字,一字一画之间彼此带有相配套、相印证的意思。还有一点不能不说,扇面作品的两面内容其题款部分多半会出现相同的上款(赠受者名字),这会让许多人在未看清作品的内在品质之前,在心里就已产生“出处明确”的感觉,进而对作品的客观状态会有所不顾--麻痹大意起来。有了上述这些因素作为前提条件,那么造假者实际上只要对某书画名家某件扇面作品其中的一个面,即或是“字”或是“画”施行“绝对克隆”或“相对克隆”后的“偷换”操作,而且造假水准不算太差的话,就可大功告成。这对收藏界的多数人来说都将带来较大的挑战。当然,折扇作品材质的剥离与拼合工艺并非没有难度,但造假操作也还有退路,若操作者不能保证原折扇外观“天衣无缝”时,还可以将扇子作分离状处理,即把成扇剥离开,将“字”配置在“画”之上紧挨着装裱成镜片格式,成为“合二为一”的一件完整的扇片作品。

  图1是常规的折扇样式镜片作品,二个“面”皆署名陆俨少。“字”与“画”上均有“子青”上款。若说该作品“字”的部分,它显然较充分显示出书者陆俨少所俱备的潇洒飘逸、灵气活现的大家风范,因此绝对不可能有假;但就“画”来说则与“字”大不一样,它笔线显得拖沓,韧性、刚度皆不足,造型也不精确,具有克隆造假的明显征象。在我认定此“画”绝不可能是署名者亲笔时,我查阅了几部陆俨少的大画集,结果在由国内西泠印社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的《陆俨少作品精粹》一书中找到了图1成品“画”的母本图2。现在可以断定,图1就是一件被“偷换”过的陆俨少扇面作品,图1中的“画”系“相对克隆”自图2,图2就是图1“真伪掺半”的铁证。

  辨识“扇面偷换”的书画赝品,最关键的问题是鉴藏者要避免犯“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错误。很多自信的人往往因见到“真”的内容了而忽视“假”的客观存在,反之,也不可因“假”而全盘否定一切。正确的作为应该是对每一帧(每一构件)书画的笔墨造型状态统统都要做认真仔细的辨察,做到辨明是与非;其次是对扇面材质的特性必须得了解,因为它是熟纸性质的,所以作伪的成品其笔墨会相对轻浮些,笔线多半不能沉浸入纸,造型也可能是走样不到位的。总之,“明察秋毫”是我们任何一次书画鉴定工作的最起码要求。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