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艺术、评论
举办“一日之别”林明弘:艺术是在与环境对话(图)
来源:上海证券报 杨琳 2008-09-24 10:11:11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大花、大场面只是我作品的60%

    或许80%的人认识林明弘的作品都是看到那种大花的、大场面的视觉效果。一块块台湾传统花布似的图案,有的画在地上;有的像地毯一样布满整个空间地面;有的则画满一大面墙,像华丽的壁纸;有的又像是报纸上微微错版的作品照片。

    “在我整个艺术创作中,只因大花的东西在视觉上比较清楚,比较容易出图片效果,所以媒体大部分都会去利用这种图片来用。其实,这种大花、大场面只是我作品意味的60%到70%。所以今天我做《一日之别》这种作品,就是希望这种作品能改变媒体给予外界的错觉。”

    于是在《一日之别》中,林明弘做的已经不是画,而是处于建筑与装置中间的东西。但它不是装置,因为有的装置是在完全创出一个独立的空间,而《一日之别》确是建筑本身的一部分,它是存在一个事实的空间里,而不是一个幻想的空间里。

    “在这个空间,这个地点才有这个景。我在改变一个东西,不过不会改变全部,因为我觉得我是跟建筑做对话。建筑是存在于我们生活里的东西,而不是在一个幻想的世界里。所以我会把我的作品这样切割出来。”

    在《一日之别》中,林明弘的作品看起来每件似乎是独立的,但每件之间却又是紧密联系的。这里很难去界定它,因为它要摆在沪申画廊这个空间里才有其意义。把它移到别的地方可能意义就变了。

    我在与环境对话

    《一日之别》是林明弘持续与沪申画廊讨论了2年后才完成的作品。在这个项目上,林明弘思考了很久,直到今年才得以呈现。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到的都是艺术家在与自己所身处的环境的一种对话。2年前,林明弘从台湾搬到了上海。刚来到这个全新的环境,对于自己该如何去适应这个新环境?怎么去跟这种新的环境对话?这种情况与他之前从美国回到台湾的时候很相似。

    “记得我刚从美国回到台湾的时候,也是在问自己这些问题:从美国那么多年了回到台湾,作为艺术家我跟我活动的这个环境有什么关系呢?我跟这个环境里所谓我的观众有什么关系呢?我该用什么语言跟他们沟通呢?”

    于是,艺术家幼时日常生活里的东西,如上世纪60、70年代一些台湾乡下人的嫁妆里有的,常常出现祖母那代人的床上,围巾上或抱枕上的东西全部搬进了艺术家的创作里。

    “那时候,我为什么会去利用这种所谓的花纹呢?其实就是觉得它是一种所谓的地方语言,它像一个工具,让我可以很容易就跟当地人沟通上。他们对这些很熟悉,所以他们很容易就可以进入到我的作品里。”

    这就是林明弘作品的一个基本观念。他的花样风格作品就在这样的语境下产生。当它之后发展到欧洲的时候,则与建筑、空间产生了联系,改变了观众对艺术和艺术展览形式的观念。

    到了《一日之别》,观者似乎从表面上完全看不到林明弘以往作品的影子,然而实际上艺术家还是在维持过去一样的工作。如果说现在的《一日之别》在视觉形式上完全不同了,但对于林明弘来说却不是问题。相反,在他看来,《一日之别》其实是帮助观众去回看,去重新考虑并更深刻地了解他之前的作品。

    “它是个转变,不过这个转变是为了凸显我以前本来就有的一些重要的观念上的东西。”

    林明弘一直是一个将建筑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艺术家,而沪申画廊也一直是一个善于将画廊空间与艺术家的创作理念相结合的一家画廊。两者的结合自然是天衣无缝。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