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专题不显示
孙振华:走向世界和寻找中国
来源: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2008-10-13 15:11:49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走向世界和寻找中国
——关于刘永刚的《爱拥》系列雕塑
孙振华

  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雕塑最重要的学术动向是,走向世界和寻找中国。

  看起来,这是不同的两个发展方向,但实际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走向世界,是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打破封闭的文化隔绝状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的对话,在和其它民族和文化形态的交流、对话中,凸显自身的民族身份,这是中国当代雕塑努力的目标之一。

  “走向世界”的说法曾经遭到质疑:世界在哪里?难道中国不是世界的一部分?是的,世界就是由中国这样许许多多的国家组成的,但这是地理概念上的“世界”。就文化而言,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由于自身的原因,没有积极参与到国际文化交流和对话的平台中去,它是相对隔绝的。中国如果不登上这个平台,不熟悉这个平台的游戏规则,它就无从对话,更谈不上影响和改变它的游戏规则。

  2000年以来,中国雕塑家不仅以个人身份,而且以集体身份纷纷在国际雕塑舞台亮相,这是一个重要的讯号,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一个文化的中国,也应该相应在国际舞台崛起。

  走向世界的另一端是寻找中国。

  寻找中国实际是走向世界的逻辑延展。中国拿什么走向世界?走向世界并不是走向文化趋同化。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在时尚和流行文化的层面,的确可以看到国际文化的部分趋同;但是在另一方面,全球化的过程,又会产生另一种动力,反过来强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价值和特殊魅力。

  这是因为,全球化的过程,又是一个寻找、发现、肯定差异的过程,也是一个不同类型、不同特点文化交流、对话的过程。我们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同时,“只有世界的,才可能是民族的”,民族和世界,是一体两面的问题,没有民族,无所谓世界;没有世界也无所谓民族。在中国当代雕塑中,走向世界和寻找中国的双向运动,实际指向的是一个共同的文化目标:努力在国际舞台展示中国文化的自身价值。

  如果这个看法是可以成立的,那么,刘永刚所创作的一百多件名为《爱拥》的系列雕塑,就是二十一世纪中国当代雕塑的一个重要现象,因为它们恰好吻合了中国雕塑走向世界和寻找中国这个大的学术方向。《爱拥》大型系列雕塑的成功创作,为这个学术方向提供了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个案和范本。

  二

  就走向世界而言,刘永刚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便远涉重洋,到国外学习艺术。学习油画出身的刘永刚,在中央美术学院时期受到过严格的写实训练,这使他在国内油画展上多次取得过好的成绩。

  画写实油画的刘永刚,在国外转向了以抽象绘画创作,这种转变,一方面使他更好地了解、吸收西方现代艺术的资源;另一方面,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学习,反过来又在促使他加深对东方的理解,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德国艺术和抽象绘画中的理性因素,也许是他后来转向将东方文字立体化的一个重要契机。

  在刘永刚看来,中华民族的每个文字都有它的美感,都是一幅独立的画面;同时也要承认,即使兼具象形意味,所有的文字毕竟又是一种对物象的抽离。所以,既能体验到文字感性之美,同时,又能在感性的玩味中,抽离出它的结构、形式、间架的抽象之美,这应该是在国外接受现代艺术熏陶的过程中,刘永刚所获得的重要滋养。

  在出国之前,刘永刚学习和掌握的是西式油画语言,刘永刚早期油画所表现的,主要是民族的生活,这是在他个人创作史上第一次面临的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他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这次碰撞毕竟还是有限的。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