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刚十分令人称道的一点,在于他摆脱了狭隘民族观的限制,将八斯巴文、蒙古文、和汉篆融为一炉,在艺术创作中,自觉体现了中华文化大家庭的整体观和民族资源方面的多样性。
这是一种方法上有突破。刘永刚在这个雕塑系列中,体现了一种值得肯定的方向,即把多民族的中华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他的这种对待民族传统的新的思维方式,是特别具有当代性的;它的现实意义表现在,将有力地匡正在吸收民族传统资源过程的某些认识上的局限和偏差。
同样是发现中国,刘永刚的思路和方法有着明显的突破,他切入点,他的语言方式以及他的方法论,为建构中国式的雕塑文化体系做出了他个人的努力。
四
在雕塑艺术上,刘永刚的《爱拥》系列体现了如下特点:
第一,突出了中国雕塑强调线条的传统。
线条,不仅是中国绘画重要的表现手段,它还是中国传统雕塑的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中国雕塑在这一点上与西方雕塑相比,显得非常突出。中国古代优秀的雕塑作品几乎都体现了强调线条运用的特点,而西方的雕塑则更重体积、团块。
刘永刚雕塑的图式来源主要是中华民族的文字,而文字是线造型的,即使将文字转为立体,这种立体的文字仍然保持了线性的特征,所以,刘永刚《爱拥》系列雕塑因此而具有十分突出的中国雕塑的民族特色。
第二,较好地解决了文字立体化所产生的“面面观”的问题。
雕塑艺术与绘画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它可以作面面观。线造型的文字转化为立体雕塑,首先碰到的难题就是如何做到正面、侧面、反面等不同角度都具有观赏性。在这个问题上,刘永刚进行了很多尝试,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例如文字造型的侧面,《爱拥》系列既有大的统一,又有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生硬的,而是通过优美的曲线进行的,当然,这种自由度的获得,也与他不拘泥于文字的造型,而是调动造型艺术本身的形式感和韵律感有关。
第三,《爱拥》系列雕塑具有较强的空间适应性。
刘永刚的这一组《爱拥》雕塑,既可以作为展厅内艺术性的雕塑成规模地展示;同时还可以单独作为户外雕塑,与具体的环境、建筑产生联系;它们还可以大批量地放置在空旷的户外,产生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它们甚至还可以开发为小型礼品,小型纪念品。这种造型的雕塑,只要加工工艺的效果能跟上,其空间使用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第四,《爱拥》系列雕塑还具有很强的在材料、造型上的延展性。
从刘永刚正在进行的新的探索来看,《爱拥》系列只是一个部分,一个阶段。作为以文字为图式来源的雕塑创作,它们还有很强的延展性,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这种延展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材料上的延展性;二是造型上的延展性。在材料上,目前基本以石为主,从现有的作品看,石头的类别不同,加工工艺不同,所产生的视觉效果也是不同的。刘永刚的这些作品还可以进行各种材料的试验,例如木头、金属等等。相信将来如果进行不同的材料试验,将会给这些作品增添新的魅力。
在造型方面,由于文字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性以及作者的造型和想象能力,在文字的形体上应该还有足够的拓展空间。目前作者最新的一批造型就反映了这个特点。我们相信,只要作者继续努力,一定会为中国雕塑贡献出一系列成功的作品,一种全新的雕塑图式。
孙振华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教授,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深圳雕塑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