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之后,他转向了西方现代抽象油画,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有着浓厚的中国文化情结的人,势必在他的绘画艺术中,表现和融入东方文化的情愫,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碰撞。
当抽象油画还不能更加淋漓尽致地将他个人与西方文化碰撞所产生的感受表达出来的时候,他需要寻找新的载体,而汉文、八斯巴文、蒙古文本身的表意性、形式感,特别是文字本身所凝聚的那种民族的身份感和东方意味,既可以在油画中得到一定程度地体现,更可以将它们转化为立体的艺术。这种转变将不仅在艺术上实现了不同艺术类型之间的融通,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并且站立起来的象征意义。
国外的学习经历,培养了刘永刚融会、贯通、兼容的意识,这应该是他身在异邦的生活的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收获。纵观现代画坛,中国在海外学习、创作,并获得巨大成就的艺术家,如赵无极、朱德群、熊秉明等人,他们的特点无一不是学贯中西,融会中西。所以,没有刘永刚个人的“走向世界”,也许就没有他在更宏大的视野中,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发现问题、把握问题、进行文字立体化试验的契机。
从走向世界的角度看刘永刚,他的《爱拥》系列雕塑,其民族性的文脉和根基是一目了然的;同时,他的雕塑也是一种“国际语言”,也就是说,当他的雕塑在国际背景中出现的时候,一方面能以鲜明的东方特色为其它民族所欣赏和接受,另一方面,它又不拘泥于东方色彩的限制。例如,当《爱拥》放大后,放置在公共空间的时候,它既能够适合具有东方特色的户外环境,同时也能够融入具有西方特色的户外环境。这种环境的适应性,应该就是《爱拥》的“国际性”品格所决定的。
比较而言,国内有些雕塑家也曾经有人尝试过将汉字草书立体化,变成雕塑。但是,由于这种尝试本身过于拘泥于汉字本身,受到了字形结构、立体文字的观赏面等等方面的限制,这些尝试未能引起广泛的注意。
刘永刚的《爱拥》系列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们源于文字,又不拘泥于文字;与象形有关,但又可以脱离象形;他在以文字为基础的雕塑造型中加入了许多个人性的创造因素;这使这些雕塑造型既像字,又不完全是字,这个特点也使他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自由度,也更少拘束和限制;这个特点可以将他艺术创造的成分进行充分地发挥。我们相信,刘永刚的这些作品一旦进入国际舞台进行交流的时候,也会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中国的雕塑家和雕塑走向世界时,还面临这样的问题:是原封不动地搬出老祖宗的东西走向世界?还是在国际文化的交流、对话的大背景中,创造性的对原有的文化传统和资源进行梳理、加工和改造,以文化创新的面貌走向世界?刘永刚选择的是后一种。刘永刚的创作实践证明,这一种方式是对的,它有利于创造性的将中国文化向前推进,而不是墨守成规,固步自封。
只有将传统文化进行大胆地,创造性地转化,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中国文化才能真正地走向世界。在这方面,刘永刚的经验值得借鉴。
三
刘永刚的示范意义,更主要还是体现在“寻找中国”方面。
这和中国雕塑进入二十世纪之后的窘迫境遇有关。“寻找中国”是中国雕塑在二十世纪所没有解决的问题,也是在二十一世纪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
在二十世纪初期,当所谓的西式雕塑进入中国后,中国本土雕塑传统出现了断裂,一种外来的雕塑语言和形式在中国占据了主导地位。
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雕塑家进行了种种努力,但是,总的情况还不如人意,应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雕塑实际上与中国的文化,与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没有发生深层次的联系,它还没有能特别有力地成为中国人表达自身问题,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有力的手段。
这种状况的结果是两方面的:第一,中国雕塑很难摆脱外来文化的影响,最早学法式,后来学苏式,改革开放以后学习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中国雕塑如何在学习中建构出自身的体系,一直以来都存在的问题。第二,中国雕塑与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生存经验和文化传统没有很好地找到融合点,中国雕塑与中国的现实生存经验还没有有效的挂上钩,形成对应性的关系。
刘永刚的这些“站立的文字”,显然为中国当代雕塑进入中国文化的深处寻找到了一条通道,将文字资源转换为雕塑造型资源,并加上个人的创造,这种努力给当代雕塑带来了新的气象。
寻找中国,也就是寻找当代雕塑的中国方式,在这个大的方向上,无疑有许多策略性的选择。在众多的策略中,有的中国雕塑家侧重选择传统的雕塑图式;有的侧重选择古代、少数民族、民俗、民间的生活内容;有的侧重从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思想中,将理论资源转化为图像方式;......等等。
在各种不同方式中,刘永刚独辟蹊径,选择了文字。
语言是我们的家,而一个民族的文字则是沉淀、浓缩、凝聚民族文化心理的最深刻、最稳定、最持久的符号。在一个民族内部,对文字的敏感,足以使它成为最能体现民族情感、民族身份、民族归宿的表征。文字造型既能在读者中,依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而产生丰富的形象联想;同时文字的抽象性,又使它具有包容性和超越性,又能摆脱具体的形象限制,具有独立的形式感。
在发掘民族文化资源的过程中,一直以来,有些艺术家都存在一个误区,片面地将中华民族的文化资源,简单地理解为汉民族文化资源。事实上,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的其它少数民族,也是中华文化大家庭的一个部分,它们都为中华传统文化奉献了它们的智慧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