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当代水墨表现方式最早期的拓展者,仇德树称自己是“边缘画家”。昨天,这位“边缘画家”在位于雍和宫北侧东滨河路3号院水墨雍和艺术空间举办了他在北京的首次个展,让我们看到一个超越了中国水墨的传统性,进入了一个崭新领域的新艺术形态——裂变艺术。
宣纸即笔墨
在上海艺术圈,仇德树是一位具有哲理思考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很另类,面世至今争议不断。因为他的水墨画完全颠覆了传统水墨画的技法。在水墨雍和艺术空间里,我们看到仇德树的“裂变”系列作品呈现了高山大川的雄伟静穆,也展现了画家内心所追求的精神境界。但这些水墨氤氲的画作都不是用笔画的,而是他用手撕出来的。他抛弃了被大多数国画家视为“生命”的笔墨程式,用撕裂宣纸的手法来构建图形。他的这种“另类”,体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画家群体寻求突破、寻求未来的艺术追求。
1979年,一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在悄悄地酝酿着。长期以来在中国美术界所谓“主题先行、讲述故事、宣传思想”的统一格式被打破了,艺术家们开始探求各自的艺术方向。仇德树无疑是那个萌芽时代的先锋人物。
那时,由仇德树发起经11名青年艺术家集体倡导、组织的艺术团体“草草画社”在上海成立。这个社团的成立标志着近百年来中国艺术家“结社”传统在被中断后的重新开始,仇德树提出的“独立精神、独特技法、独创风格”的观点得到大家广泛的认同,并成为当时美术界同仁们共同的理想与追求。也正是这种独一无二的精神,使他的艺术超越了中国画的传统性,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从而确立了一个新的艺术形态——裂变艺术。
这是一种边构画、边撕裂、边整合、边装裱的一气呵成的绘画方法,通过在宣纸上撕、磨、擦、雕等技法,使宣纸的材质获得了美妙的展现。从构图形式上创造了一种天然成趣、变化自由的绘画线条——裂纹。从色彩上改变了上色的次序,所有的色彩都作为底色,事先准备好并通过对上层宣纸的撕裂、雕磨透露的。
这是他早在1982年就发现的表达方式,灵感来自于石板裂缝。一次在工作室后面一座废弃的花园里散步,偶然间斑驳沧桑的石面上复杂而细密的纹路让他凝神关注,由此想到了将宣纸撕裂。他发现,浸过水的宣纸撕裂后,会出现毛边,这种自然形成的肌理有一种特别的视觉效果,于是他结合自己对传统中国画的传承和现代水墨的实验,创造出难以模仿的“裂变”风格作品。
这种裂变艺术彻底打破了“笔墨是中国画生命”的传统,改变宣纸的被动性和辅助地位,使它的白晰、细腻、柔韧、半透明、渗水性等特质成为展现艺术魅力的一种方式。站在他作品前,几乎都感同身受地被作品内部生发出的那种宁静、然而强大无比的力量所震慑,它让你感到自己的渺小,宇宙的伟大与永恒。他的“裂变”画系透露出强烈的对我们所处时代的忧患意识。正如仇德树所说,裂变无处不在,它存在于人类生存环境及每个人的内心。“我希望通过裂变,表达自己对人类与环境的担忧,传达居安思危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