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曾梵志的《安迪·沃霍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也因为最高叫价仅1250万港币,未到预估价2000万到3000万港币而流拍。而就在今年5月24日香港佳士得举行的“亚洲当代艺术及中国20世纪艺术”夜间拍卖会上,曾梵志1996年的作品《面具:6号》拍出了7536万港币的天价,不仅打破了中国当代艺术品最高成交世界纪录,也成为第一件进军“千万美元俱乐部”的中国当代艺术品。
整个今年香港苏富比“现代及当代亚洲艺术”的夜场拍卖结果显示:47件中国当代艺术拍品,估价超过2.45亿港币,但最终成交率只有59.6%,成交额1.17亿港币,不足估价的一半。包括方力钧、岳敏君、曾梵志等在内的一线艺术家的5件作品流拍,许多作品只卖出估价的一半。
在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都认为,当代艺术的“疯狂时代”开始“终结”,甚至有业内人士悲观的估计“中国当代艺术可能要缩水2/3,甚至更多”。
流拍成为“家常便饭”
“雷曼兄弟破产后,艺术品市场就闻到了这股气息。”姚江进说。曾经以年薪千万计的雷曼兄弟的CEO和太太凯斯琳开始变卖家产,拿出价值2000万美元的16幅战后和当代艺术收藏品在11月12日的佳士得拍卖会上拍卖,以保全身而退。
但时运不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艺术品市场显然不能给他的藏品带来多少升值空间。此前,凯斯琳·富德夫妇和佳士得的专家们在考虑到当前的市场行情,对这16幅战后和当代艺术收藏品做出了保收的2000万美元的心理价位,但实际上,在拍卖当天,这些作品最终只拍出了总价1350万美元的成绩,让富德夫妇足足损失了650万美元,这无疑让凯斯琳·富德心疼了一把。而更让富德夫妇心寒的是,买家用200万美元就买走了凯斯琳·富德的三幅名画。
记者了解到,11月份以来国际上几乎所有的拍卖场都让人失望:2008年11月3日苏富比的印象主义拍场中成交额也仅为2.238亿美元,比预估价3.38亿低了近1/3;2008年11月5日,在佳士得上拍卖的藏品仅拍出4700万美元,比预估价1.03亿美元低了近一半;2008年11月6日,纽约佳士得印象主义和现代艺术拍卖夜场开拍。佳士得最大股东、法国艺术收藏家、亿万富翁弗朗克斯·皮诺特亲眼见证了当晚近半数的拍品惨遭流拍的下场;这一系列的噩耗显然给11月12日举行的纽约佳士得秋拍笼罩上了一层阴影。在仅隔6天后的佳士得秋拍的战后和当代艺术拍场上,再次上演了更为惨烈的近半数拍品流拍的惨淡局面,75幅拍品一半都遭遇了流拍。
挤掉“泡沫”或是好事
“近年来艺术品市场更多的是一种投资(投机)型市场,已经被列为股市、房地产之外的第三大资本投资领域。特别是当代艺术品的天价市场,很大一部分是外国资本炒作的结果,金融危机后,这部分资本的撤出,整个市场的泡沫必然会迅速被挤压掉。”著名书画鉴定师姚江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外的艺术市场较为健全,画廊作为艺术的一级市场,具备发掘、培育年轻艺术家的机制。通过画廊的3到5年的培育,被学术界认可的年轻画家成名后才进入拍卖行。因此,画廊的地位很难在经济波动中被取代。但目前国内的艺术市场不规范,不少艺术家直接跳过一级市场,通过炒作进入拍卖行,由此缔造了许多有名无实的高价位艺术家。”他认为,从另一个侧面看,金融危机也是好事,可以挤掉以前的“泡沫画廊”、“泡沫艺术家”,留下真正有利于健全艺术市场的书画作品。
“谁关心市场,谁就不是真正的艺术家。”江苏美术家协会理事郜科认同姚江进的观点,他也认为金融危机为书画家提供了机遇。他说,金融危机是全球性的事件,谁都逃避不了,作为书画家更应该关心的是自己的作品,而不是市场。书画家应该从这次事件中用心磨练自己,最终用市场证明自己。“这是一次洗牌,同时也是一种机会。”郜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