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综合资讯
谁是我们?中国当代艺术30年切片
来源:南方周末 2008-12-12 11:11:52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85新潮”挺进主流

等张晓刚感觉自己比罗中立他们“前卫”,已经是从川美毕业2年以后的事情。又过了2年,他重回川美师范系任教,现代派艺术仍然与主流相距甚远。他身边志同道合者,也只剩下叶永青。学校对他们的作品不感兴趣,还劝年轻教师不要跟他们往来。“85新潮”美术运动直接源于1980年代中期大量西方思想、文艺作品引进开放后的中国。独立精神、文化反省和现实批判是这个运动的文化特征,在同一背景下文学界出现了先锋小说、先锋诗歌,电影界有探索电影。“85新潮”美术对艺术样式的探索,可以说是“将西方整个现代艺术重新进行了一次演习”。从表现主义、立体派、抽象派到达达主义以及装置、行为、场景等艺术形式的尝试,都使艺术家思维空间大大解放。

高名潞一直认为85新潮的艺术家只有进入了中国美术馆,才能真正从地下状态转为公开:“这是85新潮应该采取的积极姿态。我不想把它弄成一个地下运动,或者像星星画会似的大家都出国。”从1988年上半年开始,高名潞动用各方关系,半年后终于成功游说中国美术馆,举办现代艺术展。

费大为对“85新潮”的评价更激进,他认为高名潞想方设法把展览办进中国美术馆,就是因为当代艺术想要变成主流艺术的一部分,想要重新定义新的体制:“说得露骨一点,就是要夺取体制的大权。”

作为回顾展的中国现代艺术展为更多人所知,是因为展览上几个突发的行为艺术。大展第二天,美国《时代》周刊就在封面以“孵蛋、枪击、避孕套”为周刊大标题报道了中国现代艺术展。

中国现代艺术展于1989年大年三十开幕。展览开幕没多久,艺术家肖鲁用一枝手枪朝自己的装置作品《对话》开了两枪,以此向困扰自己的情感作告别。大批公安干警赶到现场,展览被迫停展4天。《中国美术报》上,栗宪庭将肖鲁的开枪誉为“新潮美术的谢幕礼”。“谢幕礼”的说法让张晓刚非常不理解,才在中国美术馆做完展览,才被官方体制认可么,怎么艺术新潮就结束了?

过了好一段时间,张晓刚才明白这句话的意味。他开始感觉到,身边艺术家们的生活方式、创作状态,思考问题的方式,整个都变了。各个艺术群体也自然解散,每个人都变成单个的个体。

中国当代艺术自此无缘国有美术馆、展览馆。2002年,山东某著名苹果产地与当代艺术联手,在中国农业展览馆办了一次“苹果艺术节”,那是1989年以来,当代艺术第一次堂堂正正走进国家的场子。

重新寻找中国资源

随着社会开放,逐渐脱离“85新潮”时期的语境,整个美术界发生了很大改变。“85新潮”时期的一些艺术家逐渐销声匿迹,而新的艺术家如方力钧、刘炜,开始显山露水。

新格局的出现,一个直接原因就是国外策展人到中国来挑选艺术家到国外展览,他们选中的往往是政治波普、玩世现实这一拨年轻艺术家,而不是艺术界想象中的“85新潮”的干将。

“85新潮”过后,张晓刚、叶永青这些西南艺术群体的艺术家,经常在一起讨论。他们不知道艺术该怎样往前走,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

王广义画出“大批判”为代表的政治波普,方力钧画出“泼皮”为代表的玩世现实主义作品的时候,张晓刚正经历着一段自我封闭的时期。1992年,张晓刚一整年没再画画,大部分时间盘桓在欧洲。在德国的三个月,几乎每天都要看一个展览。每天一瓶水一个面包,到一个城市,从火车站直奔美术馆,看完了再上火车到下一个城市。看到后来,一进博物馆大门几乎都要吐。

张晓刚跟艺术评论家栗宪庭聊得最多,他们共同关心的话题是,什么是中国的当代艺术。

“在1980年代的时候,我们的艺术资源全部是在书本画册上去寻找,其实是回避现实的。”张晓刚说,“读的书也是西方的书,受的影响也全都是西方现代主义的东西。”

“从小到长大,我这一段生活经历了这么多东西,难道没有意义吗?肯定有意义,肯定能够成为一种资源,而这种东西是西方所没有的。”张晓刚逐渐给自己作出清晰的定位——很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当代史。与王广义选择“文革”宣传画不同,张晓刚选择了1960年代老照片里的全家福,作为自己的中国资源。

“一下子觉得特别中国,特别亲切,但是又特别陌生。”照片上看不到人的经济状况,看不到人的社会地位,也看不到人的真实感情。大家都是一个模子。

半年后,张晓刚从老照片发育出自己的“血缘”系列,创作全用“减法”:去掉以前画面里的冷暖色调,去掉明暗对比,去掉空间纵深,去掉解剖结构,去掉五官特征,更去掉人物表情。

“那幅画一下子就出来了。”张晓刚想画出“没有内心”,实际看着画面又会觉得内心深沉的感觉。有人说张晓刚是肖像画家,他觉得自己只画一个人,或者一类人。

自从在1994年圣保罗双年展上获得铜奖后,张晓刚的“血缘”又被邀请参加后一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再回国举办个展,他渐渐在艺术界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像张晓刚这样被国外策展人看中的艺术家,在当代艺术群落中只是少数。

艺术评论家费大为认为,这段时期的当代艺术在整体上处于“半地下”的状态,一方面是在国内寻求体制无门,或者门开得很小;另一方面,国外策展人进入中国,将部分国内艺术家介绍到国外参加展览。

1994年,艺术家周铁海做了录像作品《必须》,以荒诞剧的形式讽刺当时的“参展热”:外国策展人来到中国,艺术家绑架了他,不让他见别的人;艺术家们像看病一样排着队,等着这位策展人“把脉”。

艺术家的话题逐渐不再围绕艺术创作本身,而相互谈起了价格、参展,非常实用主义。到1995、1996年,费大为明显感觉到氛围的变化,“向内的凝聚力没了”。

“艺术市场”这个词第一次被明确提出来,是在1992年广州举办的“九十年代中国美术油画双年展”。那次展览为市场化的出现做了初步的理论铺垫。同时出现的新词汇,还有“操作”、“运作”,甚至还有颇具谐谑意味的“下课”——做得不好就被历史淘汰。

张晓刚参加了那次双年展,展出的《创世篇》2幅作品获得优秀奖,奖金一万元人民币,但到张晓刚手的只有几千,画也从此不翼而飞。不过他并不觉得懊恼:“很多人没得奖还很失落呢。”张晓刚笑说,“那个展览是有美术史的意义在里面。

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由两部分组成,其中东侧面积较小的墙壁上描绘的沐浴场景出现裸体,引起争议,虽然壁画受到邓小平、李瑞环等领导人的支持,几个月后还是被遮上了。”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