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尚德的作品并不是用电脑合成的,而是使用了电影和暗房技术
10月底,2008当代波兰电影周在北京的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举办。同波兰斯基一起出现在现场的是他的好友雷尚德·霍罗威茨。作为电影周的特别单元,雷尚德的摄影个展展示了这位“复像摄影先驱”像鸟一样自由的想象力。
在《辛德勒的名单》长长的演职员名单上,有16个人扮演的是“herself”和“himself”。其中一人就是雷尚德·霍罗威茨(Ryszard Horowitz),他是电影里那个为了躲避盖世太保,藏在臭气熏天的厕所粪坑里的男孩。男孩在厕所里听着皮靴声越来越近,然后在极度惊恐中,终于听到盖世太保转身走开。在死亡和生存之间挣扎,是男孩每天的日常生活。
对于雷尚德·霍罗威茨来说,这不是演戏,而是曾经发生在他身上的最真实的事情。1939年5月5月,他出生在波兰克拉科夫。4个月后,纳粹攻陷波兰。雷尚德和父母被分别送进不同的集中营。他去的是奥斯维辛。众所周知,这是德国在二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400多万人在这里死去。战争结束前几天,一大批孩子遭到“清理”。最后只有不到200个孩子活了下来,雷尚德是其中年纪最小的一个。
雷尚德在奥斯维辛度过了人生最早的6年。幸运的是,他的父母都活了下来。他的朋友波兰斯基没有这么幸运。波兰斯基比雷尚德大6岁。他的母亲怀孕了,死在集中营。
战争刚刚结束的那段日子里,雷尚德、波兰斯基和波兰斯基的表妹组成“三人帮”。他们一起扒电车,找吃的,做些古怪的事情。那时,雷尚德的理想是当画家,波兰斯基的理想则是电影。
1956年,波兰的政治解冻,波兰政府建立了一项基金,用以激励艺术原创。克拉科夫一跃成为先锋爵士、绘画、戏剧和电影制作的中心。那年,波兰斯基违背了父亲让他学技术的意愿,进入波兰著名的罗兹电影学院,开始学习电影创作。雷尚德得到了一台东德制造的相机,镜头出自卡尔·蔡司工厂,非常棒。这台先进的相机比他10岁那年得到的笨拙的箱式相机好用很多。雷尚德迷上了摄影。他把自家浴室改成暗房,光源只有天花板上的一只红色灯泡。没有放大机,他自己动手改造了一台旧幻灯投影仪。
从高中到大学,雷尚德的专业都是绘画。他的老师认为素描、油画和摄影没有关系。这个观点现在来看无疑是错误的。不过早在那时候,雷尚德就认定老师错了。
1959年,雷尚德在20岁时得到了纽约三大艺术设计院校之一—普瑞特艺术学院的奖学金,如愿离开波兰,来到纽约。毕业后,他担任Grey广告公司(即现在的Grey全球集团)的艺术总监,与著名摄影师理查德·阿维顿(Richard Avedon)、艾诺·纽曼(ArnoldNewman)共事。1967年11月,他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从一开始,雷尚德就决定制作图片,而不是拍摄。他起初用了一些简单的办法,后来结合摄影和暗房技术开创了“复像拍摄”(multiple image)。在他的照片里,看不到传统摄影的构图、光影,却能看到卡夫卡和贝克特的荒诞、达利的超现实主义。每幅作品就像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梦。
这种打破现实生活的摄影方式得到了一批纽约最具实力的公司的青睐。他们需要雷尚德在他们的品牌里加入梦幻般让人沉迷、追捧的理念。1971年,雷尚德为珠宝首饰公司Richton拍了一组黑白图片。其中一张图片里,一只手指纤长、指甲圆润的女人手上戴着一只饱满的戒指;手腕下,无数的同款珠宝铺满了整个画面;一个身材曼妙的女人裸露着上身,在张开的手指后风情万种地探出身来……这组图片为Richton带来了一批膜拜的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