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过山车一样,癫狂了一把”后,吴树感觉到,这行当水深,“不是一般人玩的”。于是,他开始研究潘家园,因为,这里以“近乎机器生产的速度,创造出无数个财富神话”。
一张几代人趴在上面吃过饭的方桌价值数万元、一只老祖母的泡菜坛子价值十几万元,一副挂在堂屋里都嫌寒碜的旧画价值几十万元……
一位卖肉的,偶尔拿5斤猪肉换了一张发黄的老画,画上连作者章都没有,却盖了三代皇帝的鉴藏印章,人人都说是赝品,不料却被人高价收了去。数年后,这幅老画现身美国纽约拍卖会,落槌187万美元(合1600万人民币),创下了当代中国古代书画拍卖的世界纪录。
一位柳先生,在潘家园50元淘回一只天蓝釉红斑钧瓷洗,被妻子嘲笑“一只患有红斑狼疮症状的烂碗”,拿着装洗衣粉,后来被人2万元收了去,结果这只碗被国家博物馆做碳14测试,证明是宋代的钧瓷,最后以600万元转让。
潘家园“捡漏儿”的财富童话,吴树听了太多。可听到看到更多的是败家的,上当的,走火入魔了的。
在采访中,他发现有个做发财梦的人,光“成化斗彩鸡缸罐”,就收了500多只,可惜全是“假货”。吴树还拜访了一个河北的大企业家,企业家花了上亿元买了1000多件藏品,可真品不上10件。
他在潘家园发放问卷调查,发现95%的人是用来投资,5%的人用来收藏。也就是说,中国绝大多数文物收藏爱好者都是揣着一夜暴富的美梦,杀上淘宝之路的。
朋友告诉吴树:“现在从事文物买卖的回报,已经远远超过了贩卖毒品和军火,而且安全、体面、文雅!你要是搞到一件大器,出手就是几百上千万元甚至几个亿,相当于贩卖上吨重的毒品。”
在潘家园转转,吴树总能发现些呆呆傻傻的“古玩虫”:他们神魂颠倒、目光直视,回家喝茶盯着自家的杯子,吃饭看着盛菜的盘子发呆,出门在外踩到一块石头,也要捡起来仔细端详,生怕放过一次点石成金的机会。
为了弄清那些假货的来源,吴树化装成文物贩子,甚至掏钱买假货,取得信任,暗访造假村。怕说外行话,他还花了一万多元钱买专业书、音像制品。
他还暗访过安徽的一个文物贩子。这个文物贩子,在合肥城郊一块废弃的棉花地里,建造了一个在全世界文物市场呼风唤雨的地下“青铜王国”。后来,这个文物贩子被判刑,香港乃至国际文物市场的青铜器,竟因此而价格飞涨。
他还得知,曾被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竞相收购的一个仿制“北魏陶俑”,被公安部门查出,实际上出自河南洛阳村民高水旺家。他家的后院堆满了唐三彩,这种“高仿品”,甚至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民间工艺美术品”荣誉证书,并以此在工商局注册,照章纳税。
走完一个个“青铜器村”、“陶俑村”,吴树感慨:“现在造假技术之高,别说仪器,有的连神仙都分不出。还真是假作真时真亦假。”
除了造假,还有盗宝。吴树说,近些年在全国范围内发掘的古墓,未被盗墓贼染指的不到5%。难怪新疆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感慨,他们是“跟着盗墓贼搞考古,尽捡他们剩下的破烂。”
如今,中国的艺术品投资市场,已是一片繁荣景象。在中国,热衷于艺术品投资的爱好者,已经有7000万人,年交易额近200亿元。可这个泱泱大国,真是文物大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