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数字让吴树吃惊不小: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总量,超过了国内馆藏文物的总和,中国博物馆现有的文物收藏总量,不足美国一家博物馆系统的十分之一。
中国的文物,正在以这样的速度流失——某天,仅4个海关,仅5%的抽检率,就查获了走私文物15512件。
吴树到香港中环的荷李活道和上环的摩罗街暗访,摸清了国宝外流的几种方式,其中最常见的是“带工”,即随便找个往返香港内地的菜农,往菜担子中一放就轻松过关了。还有的通过邮件快递、装在箱板夹层、混在一模一样的工艺品里走私过关。
几年的采访下来,吴树觉得这一路越走越黑。“文物市场这个黑洞深不见底啊。”他感叹道。
“到底有多黑?”有人问他。
吴树拍拍《谁在收藏中国》漆黑一片的的封面说:“比这黑皮书的黑皮肤还黑!”
有人把中国的拍卖公司形容成“刚刚开屏的金孔雀”,吴树却说:“那是只黑乌鸦!”
吴树就亲自参与了一场“左手卖给右手”的拍卖游戏。他说,许多拍卖公司知假拍假,甚至公然宣称,拍不了值钱的真东西,只拍“有卖相”的赝品。
他收集了大量名人打假资料。
画家韩美林曾直言:“北京有家拍卖公司卖了800多张‘韩美林’,全是假画,市场上流通的韩美林的画99%是假的。”
拍卖会上,中国“画僧”史国良多次发现仿制他的假画,无奈之下,他不得不建起个人网站,公开打假。
70多岁的老画家杨红太,曾在北京一家拍卖公司,当场指着赝品说:“这不是我的《打水姑娘》!”可拍卖公司态度模糊,就是不认错。
89岁的吴冠中现在很少鉴定自己的作品。原因很简单,因为艺术市场上,他的“假画太多了,忙不过来”。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即使他鉴定是假的,造假者和拍卖行也得不到法律的追究,艺术品不保真,成了拍卖行的潜规则。
一位收藏人以253万元拍得署名为吴冠中的油画《池塘》,吴冠中看到此画后,气愤地在画上写下“这画非我所作,系伪作”,并签上名。
“这是多么讽刺的事啊。”吴树苦笑着说,“这假画本来一钱不值,可正因为有了吴老这话和签名,却让它成了重要的文物!”
每次看到全国各地的电视台遍地开花地热播“鉴宝”节目,吴树就愤愤地换台。他希望“国家整顿这些节目”,因为,这对文物保护来说,“是场灾难”。
他解释说,电视误导了全民藏宝热,那些精彩的估价环节,误导了观众:似乎,一件宝物能卖多少钱,便决定了它的全部价值。
只有看到主持人王刚,他才会放下遥控器,静静地坐着等着那一刻:王刚手持护宝锤,高高抬起,锤落声起:“去伪——存真”!赝品碎了!
“那才叫痛快!”吴树坏坏地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