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作主旨发言
编者按:5月15日至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国际会议在杭州召开,来自82个国家和26个国际组织的近500名代表出席开幕式。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浙江省省长李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等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在随后进行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作了主旨发言。
此次会议是自1982年墨西哥世界文化政策大会和1998年斯德哥尔摩文化发展政策政府间会议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又一次重要国际文化大会。3天里,在“文化、贫困与幸福”“文化部门对减轻贫困与促进经济增长的贡献”“文化:社会融合的推进者与实现者”“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者”“可持续城市、遗产与创造力”等分论坛上,与会代表生动呈现了世界各国的文化政策、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案例,并深入探讨了文化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大会正式通过了《杭州宣言》,号召政策制定者重视宣言中提出的做法,将文化置于未来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核心地位。
本版特刊登赵少华的主旨发言及李强、伊琳娜·博科娃在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
很高兴借此次会议的机会与大家交流。刘延东副总理、博科娃总干事刚刚在开幕式上对于这次会议的重要意义、对于文化在当今时代乃至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做了深刻而精彩的讲话。下面,我也想利用这个讲台,向大家介绍中国政府在发挥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用方面所秉持的主张和采取的行动。
朋友们知道,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经济社会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光明前景。与此同时,中国当前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正在成为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发展的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文化发展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文化要素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和方方面面,文化资源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文化创新日益成为价值创造的重要支点。特别是当文化表现出比物质财富更加强大的力量的时候,当经济发展体现出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时,经济发展才能进入更高的阶段,才具有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明确提出的,“发展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创造了历史悠久、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前赴后继、上下求索的精神已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之中,成为润泽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屈辱的历史,在寻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道路中,我们更加深切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在未来发展中,文化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增进人民的幸福指数、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将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久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描绘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理解,“中国梦”凝聚着中国人民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望,同时也承载着中国人民对世界持久和平、共同发展、持续繁荣的殷切期盼。我们认为,文化的繁荣发展必将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必将成为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最嘹亮的号角。
当下,中国正在加快现代化建设,文化正在成为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精神力量。中国政府提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快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今年中国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要将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各级政府效能考核体系,充分说明中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高度重视文化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