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60多年来,在全球文化的保护、发展和交流方面成绩卓著。《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等公约,确认了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对世界上那些保护不充分、遭受自然或人为破坏、甚至濒临灭绝的有形或无形的文化遗产提供了法律、经费和项目的支持,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从中受益。斯德哥尔摩文化发展政策政府间会议上通过的《文化发展政策行动计划》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首次纳入发展的范围,为重新认识文化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新视角。《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提高了人们对不同文化平等性的认识,增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尊重和交流。里约热内卢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通过的文件《我们想要的未来》,又提出了若干对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观点。今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的杭州召开此次大会,探讨文化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倡导将文化纳入全球、区域和地方各级发展战略规划的目标、指标和任务之中,充分发掘文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并将此作为2015年联合国千年发展峰会确定“千年发展目标”实现之后的新的发展目标,意义十分重大。
中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要会员国,历来高度重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合作项目和交流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文化领域,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了多个层面的交流合作。中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的缔约国,并积极参与公约框架下的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各级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密切配合,成功地举办了多项重要国际会议和文化活动,如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节首次走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在中国开幕,孔子文化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成功举办等,很多活动我本人也参与其中,体会良多。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工作,进一步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领域各个级别、各个层面的合作,推动文化在新的历史契机下,以新的历史角色,促进人类社会发展。
在结束我的发言之前,我想在此提请各位代表,在大会安排的议题框架下就各国所关心的共同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一是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社会发展方式和国家道路的多样性。除了研究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之外,建议重点就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一步进行深入探讨,共同厘清和把握各自国家的文化脉络,增强各民族的文化自觉与自信,让各个国家都能找到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之路。二是就文化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及衡量指标等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达成一定的共识,提出合作框架,并积极付诸行动。
最后,我衷心地希望,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中,让我们本着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继续以文化为纽带,在不断丰富世界多样文化的形式和内涵的同时,共同开创人类社会更加美好、幸福和繁荣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