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养殖让珍珠走出“皇宫”
圆润华丽的珍珠,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长期被视为权势和富贵的象征。
传说黄帝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发现了能产珍珠的黑蚌;大禹时,盛产于南海的“珠玑大贝”已经被定为贡品。在其后漫长的岁月里,《诗经》、《山海经》、《尔雅》、《管子》、《周易》等传世典籍中都有对珍珠的描述,如有记载称周文王曾在发髻上以珠翠翅花作装饰形成“凤髻”等。到了战国时期,名噪一时的大珠宝商吕不韦就是靠在赵国都城邯郸贩卖珍珠起家的,这是因为战国时期的贵族普遍以珍珠作为财富和地位的标志,《战国策》记载:“春申君上客三千,皆蹑珠履。”
珍珠在满清贵族入主中原后达到了令人震惊的巅峰地位,产于白山黑水之间的东珠因为来自满清发迹祖地,更被确定为皇朝皇室和朝廷命官的钦定装饰,且在品级和数量上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这些在清代《皇朝礼器图》和《大清会典》中有详细的描述,比如《皇朝礼器图》描述了皇帝冬朝冠上所装饰的珍珠:“皇帝冬朝冠,顶三层,各贯东珠一,皆承以金龙各四,饰东珠如其数,上御大珍珠一。”《大清会典》对皇帝的朝珠也有严格规定:“皇帝朝珠,用东珠一百有八,记念、背云、大小坠,珍宝朵饰各惟其宜,大典礼御之。惟祀天以青金石为饰,祀地用琥珀,朝日用珊瑚,夕月用绿松石,杂饰为宜。”另外,皇后和妃嫔冠服上的装饰珍珠也有一定规制。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日本养殖珍珠技术的强力推广,以前一直由天然珍珠维系的高档、珍贵珠宝的地位被大大地动摇了,特别是随着1982年中国淡水有核养殖珍珠的试验成功和大范围推广,养殖珍珠逐渐取代了珍珠的传统高档饰品地位,变得更易为普罗大众所接受和喜欢了,而这位宝石皇后自然也就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但是,珍珠依然是六月的生辰石和结婚30周年的纪念石,因为人们认为珍珠象征着人类系列美好的向往,如健康、纯洁、富裕、幸福和长寿。